阅读之重要,已渐成共识。 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意义重大。阅读,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可陶冶情操,提高辨别能力;可促进智力,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一旦尝到了阅读带来的好处与甜头,会进一步促进阅读。俗语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因读书而满腹经纶,世事洞明;而胸有成竹,经天纬地;可才思泉涌,左右逢源,可信手拈来,妙手偶得,皆成妙趣;可强大自我,丰富人生,助力发展。如果缺少阅读,知识浅薄,思想贫乏,人生贫瘠,无异于自我设限,甚至步履维艰。 也因此,我们倡导阅读。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注重考点的把握与熟练掌握。而阅读往往是广而滥,更是一种打底的工作,可能是广种而薄收,难见立效。因此,有人对阅读持怀疑态度。因此,我们更要坚定信念,保持定力,执着前行。因为阅读,虽不能立马见效,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大量阅读,夯实基础,丰厚学识,学力更足,影响深远。 这也为我们推广阅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很多学习成绩稳定的学生,往往都是些喜欢阅读的。并且在越小喜欢阅读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纵观教过的学生,那些从小学到高中,成绩比较好的,几乎没有不喜欢阅读的。有些学生在小学时,虽成绩平平,却因乐于阅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进入初中之后,往往在学业上加把劲,学业能突飞猛进。而缺少阅读的,成绩大多略逊一筹,难有长进。 这也为我们推广阅读增添了信心和勇气。那么,怎样推广阅读,并让阅读更富成效呢?这不仅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探寻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关注、实践与探索,笔者建议: 阅读,要从小就开始重视。作为家长要有阅读意识,作为教师要有推广阅读的定力。孩子从入幼儿园起,就要开始。有些人会以为幼儿小,不识字怎么阅读。其实,可以让他们先接触绘本,与其同看图,讲绘本,激发看、听与讲的兴趣,讲,可以从一个词、一句话起,从零散地讲,到能有条理地表达。其间,可穿插识字,通过圈画,从认识简单的字开始,通过不断反复强化,巩固记忆。只要坚持去做,总会有所效果的。而孩子看书的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可会受益终身的。前期阅读抓得好的话,后面阅读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只要多关注,引导孩子坚持阅读就行。 幼儿阅读抓得早得好的话,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因之前养成的阅读习惯,有了学习基础,学习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其学习成绩也往往比较好,学习信心会更足,后续学习能力会更强。而孩子越早步入学习正轨,学习自然轻松,兴味盎然。 孩子,懂得了大量阅读,还要注意孩子阅读要得法。毕竟阅读得法与否,直接关系到阅读效果。有些孩子阅读贪多,却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自然影响吸收,阅读效果可想而知。而有些孩子,或许读得少些,但务求一读一得,总有收效。久而久之,日积月累,效果明显。 因此,在强调多阅读之外,还要强调阅读要富有成效。要求掌握浏览、略读、精读、化读等读书方法,根据不同的书(文章),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但千万别忽略了读读、背背、记记,学会抓住要点,学会把所学的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为了提升阅读效果,阅读,还要重视互动交流。交流,不单是表达,更是思维的碰撞。通过交流,开始时,或许所谈的较为简单,浅显的,仅寥寥数语,但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经验的累积,渐渐地,他们交流的范围会越来越广,交流的话题会越多。语言从数句,到成段,甚至长篇大论。这就是阅读讨论之功效。 因阅读要交流,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促进孩子不断思考,深入阅读。因要交流,孩子就会去抓文本的细节,去品味语言,品味文本背后的意蕴。为了讲得好,孩子还会去列发言提纲,甚至详细地写出来。若此,阅读就不单单是读了,还是一种口语交际的训练,一种写作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为了增进阅读,笔者建议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编排跟进阅读,以一篇文章带一本书,或一类书的阅读。现行的统编教材中设置有“快乐读书吧”栏目,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解决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问题,促进了儿童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开启悦读之门。 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提示,推行“同读一本书”。这样做,便于检查与交流,促进孩子阅读。 综上述,阅读,要从小抓起,要得法,可通过交流,同读一本书,促进阅读。此外,古人论读书,都对我们阅读有指导意义。如,要求孩子读书做到像朱熹所要求的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曾国藩的“三有(有志、有识、有恒)。若能养成如此读书习惯,孩子读书做事“断无不成之事”。□黄鸿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