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是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米团、长线面的风俗习惯。而在家乡莆田湄洲湾一带,冬至更显隆重,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文化。 莆仙谚语“冬至早,大过初一早;冬至瞑(夜),大过三十瞑;冬至一到,年立马到。”冬至瞑,一家老小搓丸仔(汤圆),对其重视的程度不言而喻。次日早,家家户户煮丸仔祭祀土地公、灶公、先祖、吃丸仔阖家团聚(市区或山区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的淳风美俗,愈发历久弥新。 “丸仔”由粳米、糯米按需求重量各一半磨制成“丸仔”粉,搓丸仔分为搓大圆丸和小圆丸,大圆丸馅是包红糖和炒花生小瓣仁,小圆仔是实心的(没有包馅子,外面洒白糖或红糖)。搓丸仔前仪式最为讲究:奶奶在大米筛里放置一个福橘,一块生姜,一副十双新红箸;福橘上插一支“三春”纸花,其中生姜取“旺盛”之意,福橘寓意“福气满满,甜甜蜜蜜”;十双新筷子则象征“十全十美”;俗称的“三春”代表福禄寿三星,插在大福橘上方,寓意家中福禄寿齐全。 搓丸仔时,奶奶告诉我们要先捏塑金元宝、银锭,祈求家中财源广进;再捏舂米石杵、石臼,祈求五谷丰登;继而捏小牛、小猪、小狗等,祈求六畜兴旺。待搓好大圆丸、小圆仔后,奶奶和母亲用案板和箩箔有序分装,待天明下锅,接着便催促我们兄妹仨赶紧睡觉去。 “爱吃一碗丸仔,等啊等啊天不光”。冬至瞑是一年中昼夜最长的一夜。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迎来了冬至早。奶奶先用漏勺捞起大鼎里滚烫的大圆仔共九碗,依次拈香敬土地公、灶公、祖先牌位后;又捞起小圆仔用小香签糊贴紧,有的插在石头大厅门楣上方或窗棂左右,以示粮食自给自余;还有的给自家的果树、水缸等处贴糊上小圆仔,以示分享吉庆,四时安宁;最后才轮到大人小孩吃既甜又圆的“丸仔”,即“吃了冬至丸仔大一岁”,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安康如意。 农谚“冬至月头,冷冻年麻(关)里;冬至月中间,无冷也无霜;冬至月末,冷冻正二月。”农人依据四季更迭,在长期劳作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大雪节气一过,今年冬至便如期而至。 料想这一天,天南地北千万里,挡不住回家的步履。 他或她怀揣一张回城的票根,栖息在这个白昼最短的日子里,围着漫漫长夜中那一盏炉火,掌心搓捏雪白浑圆的丸仔,滚烫在喉咙里却是浓烈如酒的亲情、乡情…… 食一口丸仔——情暖冬至,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