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中的涵江老街美味
【发布日期:2019-12-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故乡涵江是兴化平原上的千年古镇,自宋代开辟商埠,明代就成为闽中的商贸中心。自古商贾云集,商贸鼎盛,素有“小上海”之美誉。老街历来是古镇最昌盛最繁闹的一条商业街,南北两向,从顶铺街、衙前街、咸头顶、三角埕、前街、后街、横街头历来是老街上最昌盛最繁闹的一条商业街,街道两旁种种商铺鳞次栉比,大小不一,一家接着一家。
虽然老街街面只有6-8米宽,那时古镇的居民、十里八乡的乡民,还有周边县乡的民众来这里购物,形成一波又一波熙熙攘攘的人流。
老街的各种店铺中夹杂不少特色风味小吃摊店,还时不时走来挑着风味小吃四处走卖的担子小贩,空气中不时飘来诱人的菜食品香味。老街风味小吃不仅以其风味独特品质优良让人青睐,还由于它的经营方式灵活,商业道德端正,受到食客们的信赖和欢迎。
在老街上经营风味小吃的基本上都是家传经营者、夫妻店、父子担、小本生意,有开店的、摆摊的、走街串巷的。风味小吃摊店一般是明堂亮灶,摆设简朴,即坐即食,食后付帐,彬彬有礼,人情味十足。到了饭点的时间,最热闹、最拥挤的莫不过老街上那些又便宜又有特色传统小吃摊店。
在老街咸头顶、新桥头、菜市场、大巷弄等的街头巷口,经常能见到肩挑叫卖“粿洒”的担子,担子一头是一大锅热腾腾香喷喷“粿洒”,另一头是油条、葱饼等小吃。走街串巷一路吆喝叫卖着“吃粿洒来啊!……”。挑卖“粿洒”担子的师傅人称“粿洒章”,他煮出来的“粿洒”色呈洁白,浆皮薄韧,菜鲜味美,吃者爽口。再随之个人意愿配以油条、葱饼、芋粿等食之,深受古镇食客们喜爱。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街仓头社有一家“金高擦粉”(莆仙方言)名扬古镇的十里八乡,人们来老街购物或办事后,很多人慕名到“金高擦粉老店”,吃上一碗擦粉。那时一碗擦粉只有五分钱,可以说是物美价廉、老少咸宜的兴化小吃。
“金高擦粉店”没有招牌,店前搭着一个大火灶,灶台上有一口大锅、一口小锅。大锅现煮擦粉,小锅炖着大骨汤。一位个头中等、身体肥胖、头发稀疏的中年人,腰上束条白布围裙,正在往锅里煮 “擦粉”。来店的顾客都叫他“金高”。他有一手烹饪莆仙各种风味小吃了的绝活,擦粉这样低技术含量的小吃,对他而言简直信手拈来。他在擦粉里加了猪血、豆腐,还加了不少的大猪肠末,味道特别好,吃得又爽口,到这里的食客都赞不绝口。所以人们就习惯把他名字和擦粉连在一起叫,“金高擦粉”成了食客们公认的叫称。
每天早上九点左右,不足30平方米的店里顾客纷至沓来,从开门到午后关门,不足30平方米的店里天天顾客满门,不时还有顾客排起队伍等候。特别是到中午时分,更是加摆上桌子,仍无法应付,不少人端着擦粉站在店旁吃。
在老街横街头临寿泽桥北岸边有一家饭店,店面宽仅有3米,店面一旁摆了三只小锅的灶台,另一侧摆放一张四方桌,几张长凳。经营如豆腐汤(莆田方言叫“炕豆腐)、“肉溜”(莆田方言称炝肉)、“蚮猴”和“捞干饭”等。其店“蚮猴”最负盛名,一直是老街家喻户晓人人爱吃的美味汤点。
店主人叫王钟兴,其绰号为“蚮猴兴”。他烹饪的“蚮猴” (莆仙方言)用的是新鲜刚上市的海蛎,未浸水的,不隔夜的,所以他煮出来的“蚮猴”牡蛎肥嫩、新鲜甜美,润滑爽口,煮出了味道,煮出了大名声。
老街上,有一家比较有名气的“豆浆炒米粉”老店,店家用饱满的黄豆磨成豆汁,不渗水份,香浓的豆浆和细软的兴化米粉,完美搭档,萦绕舌尖的浓郁特别令人回味。每天早上,不少食客都喜欢到这家“豆浆炒”老店里吃早餐,小小店铺门庭若市。
记得在小时候,我就知道“工农兵饭店”的煎包好吃,一个个煎包颜色黄亮、松软焦香,馅鲜味美,十分诱人。那时,一个煎包4分钱,价格便宜,很多人都来“工农兵饭店”,点上几个煎包解解馋。每天“工农兵饭店”味美价廉的煎包,几乎都需要排队等候一定的时间才能买上。
那些年,在老街上常常能听到“丸、索粉——”那熟悉的叫卖吆喝声。经常能看见从远处街头走来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汉挑着一头连带炉火的汤锅,另一头则用篓筐装着豆丸、索粉、调味品及碗、匙、筷等担子,一路吆喝着:“丸、索粉——”,那丸字和粉字拖得很长很长,声音委婉悠长。
碗糕是老街传统的风味小吃,大多以它配豆浆为早点。保尾老街上“碗糕景”制作的碗糕,颜色洁白,暄软柔韧,清甜爽口,极受居民喜爱。
“碗糕景”夫妇每天都是凌晨1点多就要起床忙碌做碗糕。刚出笼的碗糕颜色雪白,散发着浓浓的米香味。由于膨胀碗糕会凸起高出小碗面,上面裂成几瓣,像一朵盛开的花。出笼冷却后碗糕,口感反而更有弹性,吃起来筋道、细嫩、鲜甜。
30年代,老街有一家专卖“盘舍龟”的小吃店,其盘舍龟皮薄,馅软,清甜可口,价廉物美,很受古镇居民喜爱。老街上的人家多在早上买几个盘舍龟,泡壶茶,就是极好的早餐。
在老街鳗巷口有一家阿卢煲糕店,店主阿卢(别号煲糕卢),几代人专营煲糕为生。他做的煲糕高度达3寸以上,粉末细腻,质在松软,甜度适中,色泽雪白,久贮不会变形变质。
“煲糕卢”的店面不大,但每天光临店铺的顾客经常络绎不绝,不少人到亲友家探望病人,或出门拜访亲友,都爱上“煲糕卢”店买一些煲糕,做为馈赠的最佳礼品。
在老街咸头顶的桥头边有一小摊专卖“本舍豆”。其本舍豆色泽黄澄澄,很吸引食客眼球;质地绵软不夹硬粒,味道甘鲜可口,有一种天然的豆香味,堪称色香味俱全,男女老幼百吃不厌。从上世纪30年代多年间,摊主陈后厝的本舍豆在老街上出了名。
解放后,陈后厝的经营品种增多,除了焖本舍豆、黑豆外,又加焖花生米、炊南京菜头等。摊上所有食品新鲜味美,常常供不应求。
在午后时分,老街上常常可听到哆头村姑提着竹篮,吆喝着“土笋冻啊、土笋冻……”!那冻字的尾音拖得很长很长,拖出了一种独特情调。老街上的食客们拿着小碟围上前,你几朵我几朵用筷子夹进碟子,回家后蘸些酱油香醋入口中,冰凉、清鲜、柔嫩,那种感觉,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八十年代前,人们从涵江横街头走过,总能听到“铿锵锵”的汤匙敲击瓷碗而发岀清脆声音。一位五十来岁的矮胖汉子,正在一手往锅里下着车丸,一手夹着一个小碗和一把调羹上下摇动地击打着……车丸小摊在横街头拐角处,说是小摊,实际就是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安放着一只烧柴的炉子,上面放着一口铁锅,用来煮车丸;担子的另一头放着小碗和调羹等杂物,担子旁边是一张小圆桌,和几只竹椅。摊主的车丸酥软清甜,内馅香油,十分可口,生意一直兴旺,街坊四邻都称他“车丸镇”。
煮车丸用的是古井清水,水质清洌爽口,只要等水烧开,车丸便浮上来,咬一口满嘴香喷喷的,顿时生津解渴,心情畅快。“车丸镇”的车丸越做越精,越做越可口,车丸生意颇为红火,“车丸镇”绰号也从此成为小摊的代名,名声也逐渐传扬出去。
八十年代初,每天下午三点后,“鱼丸担”总是以 “铿锵锵”……以清脆、悠扬叮当作响的碗匙敲击声代替叫卖声。老街上住户一听碗匙声音,就知道鱼丸担来了。于是,不少人走出家门品尝他的鱼丸。
卖鱼丸的师傅,人们都直呼他“鱼丸妹”,也爱吃他做的鱼丸,他的鱼丸用海鳗、马鲛鱼做的,味道独特。
“鱼丸妹”是个身材稍高偏瘦、面相老实憨厚的中年人,围一条白布围裙,他一边肩挑鱼丸担,一边用手夹着一个小碗和一把调羹上下摇动地击打着,走街串巷叫卖着。
老街上不少食客围上前来买,“鱼丸妹”熟练地抓起一把鱼丸,丢进滚烫的高汤(猪骨汤)中,用中火煮熟到丸体膨胀,浮在锅面,“鱼丸第”从担子另一头取出小瓷碗,把锅里的鱼丸舀在碗里,再从锅舀出热呼呼的高汤倒进碗里后,再往碗里加些香油、葱花、香料即成。那一粒粒洁白饱满鱼丸,弹性筋道十足,爽口脆嫩,味美可口。
傍晚时分,鱼丸担还出现在咸头顶上于,清脆、悠扬的“铿锵锵”……声,飘荡在寂静的夜空之中。
在古镇老街上,还有“猪戈云”的炖罐、市顶的“炕豆腐”等不少风味小吃。这些经营者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创出风味小吃品牌,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吊足了食客们的胃口。不少家乡游子和外地友人来涵江,还特意去老街上的风味小吃摊店点上一份风味小吃来品尝。
■李福生 /文 许雪曦 /图
|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 湄洲岛接待游客数量已超去年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