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称萝卜为“菜头”。虽然听起来有点离谱,但细细想一想也有一定的道理。种在泥土里的萝卜,到了收成的时候菜头比菜缨大了好几倍。应该说,于是,古人就把萝卜叫做“菜头”,我认为这也不为过。我从老家回来,一位与我共事多年的乡下老朋友,特地送给我两个白白嫩嫩的萝卜,还说:“自己种的,没有用过化肥,可以当水果吃,”回来后,我立即拿一个清洗、削皮,放入口中,果然,脆生生、汁多多、甜滋滋,满口都是家乡的味道。 我的家乡梧塘镇沁后村位于南少林与尖山寨脚下,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种什么长什么,而且长势都很好。家乡人种“菜头”历史悠久,据村中老人说,村里种萝卜超过百年历史。沁后人都喜欢种萝卜,一年种两次,春季种得少些,秋季种得较多。合作化时期,我村农户蔡铭炳种植的萝卜,一只重达5斤多,曾经被村里人传为佳话。 每年冬至前后,是村民收获萝卜的旺季。各农户将收获的萝卜,拿一部分到市场销售,换回钱作家庭日用,一部分萝卜留下腌制家常菜。腌制萝卜是辛苦工,母亲先将萝卜清洗干净,切成条状,尽量切得均匀。切好的萝卜用“米筛”晾晒,第一天收晒后要进行搓揉,先轻后重,搓到萝卜出水。第二天搓揉2次,中午一次,晚上收晒一次,连续三至四天,直到萝卜条失去水份一半左右,然后,将萝卜条加入适量的盐巴腌制,再用锄头柄把坛坛罐罐里的萝卜碎挤得严严实实的,不能有半点空隙,否则,容易腐败。然后还要用竹笋叶片封好,再用粘土糊上。那段时间,母亲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但看到一罐罐一坛坛腌制好的萝卜干,她都十分满意的笑了。 民间有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平安”。沁后人喜欢将萝卜切丝、片、块,可以凉拌、生炒、烧汤,而萝卜干(又名菜卜仔)用作稀饭的配菜。还有一种食法,用萝卜丝炸“菜头饼”。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物质匮乏,民众生活十分困难,到了冬至,梧塘直街有一坎“酱油店”,虽然所卖的“酱料”品种很多,唯“菜头丝”“菜头片”很畅销。我在读中学时,买它一两分钱,足足可以配一餐饭。它不咸,嚼起来稀里哗啦的,而且吃起来也很爽口,只是很容易饿。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过去农村人吃得最多的“菜头”,现在受到酒家以及市民的青睐,成为健康食品,烹调方法也五花八门,用萝卜制作的美食深受顾客欢迎。餐桌上的变化,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