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记者 林双辉 通讯员 吴志军 徐志贤)记者昨日从秀屿有关方面获悉,全省首个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新技术项目近日正式落户秀屿。该技术将有效解决传统鳗鱼养殖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水环境质量恶化、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问题,达到节水节能、减少用药或不用药的绿色生态养殖目标,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养鳗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常规的集约化鳗鱼养殖模式,主要依靠大量换水和药物防治病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凸显,已严重制约鳗鱼业的生存和高质量发展。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新技术,通过改善鳗鱼养殖设施,运用物理隔离和生物技术等方法调控温度、光照、水质和相关生物等,对水质进行有效处理,构建良性循环的养殖水体,营造适宜鳗鱼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条件,达到缩短生长周期,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抑制病害发生,减少换水、用药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 据悉,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新技术,是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袁重桂领导的技术研发团队的研发成果,取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袁重桂系应用生态学领域的资深专家,长期专注于水产产业养殖技术模式的研究与开发,目前重点研究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技术。 今年初,省鸿康水产科技公司引进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新技术,在位于埭头镇武盛村水产养殖基地开展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新技术尝试。基地占地14亩,投入400多万,首批鳗鱼苗于去年11月中旬投放。记者日前在基地看到,原本在露天池塘里养殖的鳗鱼苗,已集体搬进了养殖大棚新家。在大棚里,这些小家伙可全年在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下成长,不再受季节和恶劣天气的影响。科研人员还通过建立水体生物多样性结构,让小家伙和水里的水生生物和谐共生。即使3个月换一次水,鳗鱼苗也能健康成长。 据袁重桂介绍,运用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新技术,通过构建水体生物多样性结构,促进水生生物之间形成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达到生态良性循环,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可实现与生物防治类似的效果,防止寄生虫滋生和爆发,不但少换水、少用药、少排放,还少药物残留,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种良性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但能保证鳗鱼质量,还能为养殖户大幅减少养殖成本。 福建省鸿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文太表示,引进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新技术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彻底改变传统水产养殖靠天吃饭的模式,提高水产养殖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采用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新技术,1亩相当于传统20亩的养殖产量,可极大提高养殖效益,真正带动群众致富。下一步,公司准备牵头组建农村合作社,带动群众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