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老街清一色的老式二层楼房,商铺鳞次栉比,一家接着一家。在经销百货、京果、日杂、中西药等商品的店铺之中,还不时夹杂着古镇所有从事老行当的店铺和小摊,染布的、修表的、画像的、补鞋的、打铁的、理发的、裁缝的……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老街的人们很朴实,生意做得波澜不惊,有条不紊。买东西的大多是十里八乡百姓。诚信,是商家做生意的一贯传统,老少亲疏无欺,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的事,从没发生过。不少人家是几辈人传承下来的手艺和产业,淳朴浑厚的民风,滋养着老街一代又一代人。 八十年代前,老街上时不时走来一些肩挑着担子小商小贩,他们走街串巷进行营业活动,他们利用不同讯号来招揽顾客,老街上的男女老少听到不同特殊讯号,就会走出家门,与之进行交易。 当老街远处传来清脆“哐、哐哐……”的小铜锣声,人们便就知道“补鼎补面盆”的手艺人来了。那时候,老街上的人们普遍有着节俭过日子的习惯,对破旧的小家具修修补补再用是家庭主妇的治家之道。那时,挑着装着小火炉、小风箱、小工具、碎木炭的担子的手艺人在老街出现,不少人提着破了洞的鼎和盆出来,请师傅修补。在街上玩耍的小孩们便戏喊了起来:“补鼎补砂锅,愈补愈‘塌歌’(“凹陷”之意);补鼎补面盆,工夫‘没一云’(没有一点本事之意)”。 每天下午三点以后,肩挑扁食担和车丸担的师傅,开始流动在街巷中,为了让老街上的人知道小吃担来了,就一手扶着肩上的扁担,一手把大姆指扣于碗内侧,用虎口扣住汤匙,然后巧妙、熟练地翻动手掌,让汤匙击打碗边,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铃、铃、铃……”的声音,以招徕顾客。这些流动小吃担的小吃,经济可口。车丸五分钱可买;扁食一碗一角钱,扁食汤米粉一碗也不过二角钱。在老街供干活的人们作点心。 那些年,“看命生”大都是敲打牛角为职业讯号,走街串巷为人家“看命”。他们大多是盲人,一手持着一根长竹竿(俗叫“引路龙”)在前面探路,一手拿着牛角和小棍子在自己耳朵旁边敲打,发出“笃、笃、笃”的声音,人们就知道“看命生”来了,请他看命,以卜吉凶。 那些年,老街上有不少农户,他们除了农作劳动外,家里经常饲养几只鸡鸭猪羊。阉猪匠为养猪户把小公猪的睾丸和小母猪的卵巢割除,使其只长膘而不发情,养成大肥猪供应市场。阉猪匠一般都是手持一枝小管笛,边走边吹。这种管笛只能吹出三四个音符,单调而反复,但音色独特清脆,最能吸引养猪户。阉猪匠自带“手术刀”、药品及木棍一根、绳子一条,为阉猪之用。 “糖枯”换头发。过去老街小孩都知道。“糖枯”香、甜又脆,小孩们都爱吃。打“糖枯”的生意人以“糖枯”来换头发,有利可图。打“糖枯”生意人的肩挑箩子,内放用红糖加工成的整块硬“糖枯”,用凿“糖枯”的工具:一把小槌子,一块铁刀片互相敲打,发出独特的声音,以招引小孩。小孩收集头发,换得“糖枯”,是无本的,打“糖枯”的以廉价的“糖枯”换来头发,转卖出去,从中获利,是本小利大的生意。 磨镜担是经营磨镜生意的。在没有玻璃镜之前,是用铜磨成的镜,叫铜镜。铜镜用久了,会氧化发暗,须再磨亮。磨镜匠所挑的磨镜担子,便叫磨镜担。后来,玻璃镜替代铜镜,就改为修理铜锁匙、小铜器、修补眼镜、铝锅及磨刀等工艺。但习惯上仍叫磨镜担。他们用木料制成有抽屉和柜子的工作担,一头放着修理用的剪刀、钢锯、凿子、锉子等工具,上面是操作台,一头放着烘炉、木炭。并以大约2×4公分的薄铜片六七块用绳子连成一串,边挑担走路边前后摇动铜片,发出有节奏的“锵锵锵……”声。群众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是磨镜担来了。这是一种专门为百姓服务的简便形式,生意很好。 在老街上,还经常见到经营各色针、线、胭脂、花粉的妇女用品及小孩玩具的货郎担(俗叫“小百货担”)小商贩一手扶住挑担的扁担,一手执着一枝有柄的、左右系上小珠的小鼓(俗叫“泼浪鼓”),反复摇动,鼓面发出“泼浪”、“泼浪”的声音,召唤妇女和小孩们前来买东西。货郎担最受老街妇女和小孩的欢迎,生意十分红火。 在老街上,还时不时来了举(扛)山楂的小贩,他手里通常拿着铁瓶子,瓶子里装着十五公分左右长度的铝签,这些铝签上面刻有一道到五道的痕,小贩们拿着瓶子晃上晃下,摇动瓶子,发出“凿凿”声。老街上人们大老远就能听到这声音,不少人很快围了过去,抽山楂,就那十几根简单的铝签划着几道痕,会玩出很多花样来,什么八仙过海、保险吃……。在过年过节时,抽山楂的“凿凿”声就多了起来。 在街头经常能看到“弄本事”的谋生人,“弄本事”在街头排架好表演的道具后,便敲锣打鼓,招引观众,接着以孩子的杂耍、少女的花枪、青年人的舞刀,以及老年人的“打拳头”等来献艺;之后,以铁器打着自身作试验,现身说法如受了铁打损伤,贴用他的膏药,就可痊愈,然后向围观人兜售膏药为生。 此外,老街上时不时走来磨剪刀的,修伞的、打小石磨的、卖麦牙糖的、卷铁皮的、补锅补碗的,还有就是挑着小箩篾四处走卖的小商贩,各色各调的卖力吆喝声,和着吸引顾客的敲打声,使本来喧闹与嘈杂的老街更显得生机勃勃。 □李福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