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充满着江湖气的资本市场上,“超级牛散”们曾创造了一个个神话,又屡屡跌下神坛,最终不免导致铁窗之下的结局。 近期,上海市一中院公布的一则典型案例,为超级牛散唐汉博和“唐家班”的传奇故事划上了一个终止符。早在2017年,在最后一次证监会处罚后,唐汉博悄然失去踪迹。2018年8月,上海经侦通报,成功破获唐某等人通过虚假报撤单的手法操纵证券市场的案件。 3月30日,上海市一中院通报,全国首例“虚假申报型”操纵证券市场犯罪案件一审公开宣判,三名唐姓犯罪嫌疑人因操纵市场罪被判刑,其中其主要作用的唐某甲被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450万元;其余两人分别被判一年八个月、一年(缓刑)。 在此次宣判之前,“唐家班”早因与监管上演“窃听风云”被重罚12亿元闻名遐迩,作为“首例沪股通股票操纵案”的主角,其操纵市场的手法也被作为典型案例用于教育市场。在判决落地后,一代牛散也就此谢幕。 据查,2017年3月,唐汉博接到了他投资生涯中最大一笔罚单:因控制账户跨境操纵“小商品城”,唐汉博再次遭遇“没一罚五”,合计罚没2.51亿元。此外,该案还牵出唐汉博及其“亲友团”涉嫌操纵同花顺、杰赛科技、广发证券、新希望、博云新材等5只股票的另一宗操纵案。证监会对两案作出合并处罚,罚没款合计超过12亿元。 彼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唐汉博等涉案人员近年因操纵市场多次受到行政处罚,然而当事人并未迷途知返,反而屡教不改,愈演愈烈,转而采取更为隐蔽、恶劣的违法手段,对抗和规避调查,继续危害证券市场、操纵股价,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这类行径,证监会绝不姑息。 从操纵手法来看,唐汉博团伙的操纵行为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一是大量交替使用以团伙成员、公司员工名义开立的账户;二是操作下单地点遍布各大城市;三是使用多台电脑,企图逃避监控;四是惯用连续交易、盘中拉抬、对倒、虚假申报、大额封涨停等多种手法操纵股票。 据证监会稽查人员向媒体介绍,唐汉博“自买自卖”的手法是为了锁定前期价格上涨的趋势,形成一种夹板的趋势,拉高到一定的股价高度之后,很可能有前期的一些获利盘会回吐。 到了股票抛售阶段,为了避免大量抛出无人接盘,唐汉博先用明显高出市场价的买单作诱饵,以略低的大买单托盘,制造需求旺盛的假象,吸引跟风买入做高价格,再逐步撤掉买单,迅速卖掉手中股票。通过这种方式,仅2016年4月15日一天,卖出成交金额就达4.3亿左右。 在经过多次调查处罚后,唐汉博为规避执法,住到香港,但即便如此,该团伙还是以唐汉博为首,他通过电话遥控指挥资金调拨、账户开立等,唐园子、袁海林等类似操盘手,均听从唐汉博的指令进行股票操作。 在“小商品城”操纵案件中,唐汉博等人曾辩称,该案全部证据来自香港证监会,对证据本身取证的合法性、有效性存在疑问;并认为违法行为发生地在香港,中国证监会没有管辖权。事实上,早在2014年10月,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就已签署《备忘录》,建立全方位合作机制。这一起操纵市场案的查处,也正是双方紧密合作的结果。 而最后这一次处罚之后,证监会将唐汉博等人违法犯罪线索移送至公安机关。在近两年后,唐汉博等人也终于接受了法律的制裁。 (券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