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古称“大度”,大概是“路”与“度”两字通假又同音而相互混用。它是古兴化城中心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亦是比较繁华的商业街道。这条大道横穿金桥巷(古称刘桥),与塔寺后巷、留桥巷、坊巷、黄巷、太史巷及杨亭里等相邻。“大路”以坊巷为中段,往北称为顶大道,朝南的则称为下大道,全长270米左右。整条街道分为长寿社区和文献社区。 今天的“大路”是一条商贸繁华的街肆,大都以经营服装、布匹、纺织及鞋革为主,还有金银加工及小作坊等,是全城服装较为集中的地方。抚今追昔,古来已久的大路居住有关、陈、郑、林、游、蔡等大户人家,可算是本地的名门官宦世家,驰名远近。 从北端的“大路”口,早在明成化十八年(1482),建有“郑氏传桂坊”,专为郑观、郑孟良、郑廉及郑庠四举人而立,为勉励里人发奋攻书,功名成就。再南左侧的黄巷里就有黄氏笃孝祠、黄铎秋官祠,可见黄家的显赫荣耀,名扬四方。靠近右侧亦即“县巷”那边的,又有陈迈崇功祠、林允宗祠、林民悦观察祠等,可谓祠堂林立。可想而知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个中必有风流佳话,抑或传说掌故。 此外,大路还有“邦彦坊”。这座牌坊份量非同一般,意义重大,为表彰文献名邦科举辈出而立。几年间莆人一举高中举人33名,后来晋级进士。嗣后,荔城人又高中举人,如陈伯献、郑钊等33名。兴化府又建牌坊“多隽坊”于“大路”。两坊遥遥相对,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在南端往左侧不远,就是“金桥光裕坊”,为南雄同知陈中、广西提学副使陈伯献一门两才隽而立。这座木制牌坊至今尚存,成为世人研究明代建筑的实物见证。 再往前数十米,就是陈乃元故居(称“爱吾庐”),陈氏早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后任福建省参议员、民政厅厅长,一度代理省政府主席。往前就是书法家陈唐彬故居,陈氏生前为省文史馆馆员。其背后可通太史巷,该巷朝北有一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西式建筑物,大门之顶镶刻着“树屏书屋”匾额,为张琴手书,其书法遒劲传神。 在金桥巷的南端称为“下金桥巷”(古称留桥),这里的名人故居俯拾即是。大致有留洪兄弟进士故居、方天若榜眼和胞弟方天佑进士故居,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洛阳里”,为明代建筑,五开间三天井,三进加供堂,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时被毁。清乾隆间柯雨宦进士就是洛阳里人。这里还出有陈禄、陈熊、陈曰渐、陈杰等进士或举人。杨里亭里的杨瑛也是进士出身,杨瑛之子杨义、其孙杨文命皆为举人,乃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在大路中段,即与坊巷交接处大门坦进去,便是“中宪第”,此乃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陈应魁进士故居,有五间厢双进,再加鸳鸯厝,规模庞大,砖木结构,实为宝贵文物。 “大路”街之南,与文献路相接处,自古人文繁盛,除了名人故居之外,还有古井、古寺院、古宅第,尤其是始建于宋代的文峰天后宫,是古荔城的妈祖行宫,里面存有一尊宋代木雕妈祖金像,弥足珍贵。每逢正月廿九日尾暝灯,这里举行隆重的游灯行傩活动,活动范围播及“大路”街及县巷、衙后、庙前、后街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大路的南段,一侧为文献社区居委会所在地,不过这座古屋宇本为陈氏祠堂,沧海桑田,古老的祠堂嬗变为公产。曾一度,神州大地的姓氏祠堂,大都被改为粮库、供销社、学校等,被时代所替代而改变它本来的面目。另一侧,就是荔城区中医院,早前是城厢保健院、卫生院。房屋的变迁易位,使其功能亦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