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晋诗人陶渊明《和郭主簿》诗:“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之后,菊花的气质与品格在历代诗人的笔端似无新开拓。曹雪芹有“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人们称颂菊花,无非它的孤高风雅和傲世绝俗:“几处东篱伴月斜”(唐·张贡)、“耐寒自有东篱菊”(唐·白居易)、“犹自离披带雨开”(南宋·刘克庄)、“节去蜂愁蝶不知”(唐·郑谷)、“归去秋来耐岁寒”(清·郑板桥)等等。对菊花外表的描写,也大多为光彩缤纷、胜似春光之类的赞赏。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题菊花》,一脱温良文雅的情调与风格,给人带来全新的形象和意境:“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全诗激情奔放、豪壮含蓄、寓意明显。第一句就出语不凡:满院子的菊花在飕飕的秋风中顶风挺立,表现了菊花无视风寒的气概。“满院”两字,让读者联想到诗人在另一首《菊花》中也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满城”“满院”表象言菊花之多,实则暗喻广大受苦受难的民众。“蕊寒香冷”写菊花在寒冷的秋天散发幽香,也比喻劳苦大众生存条件的恶劣。“蝶难来”:菊花虽然洁净清芳,由于它不是在暖春开放,因此不被世俗的蝴蝶发现,这也暗喻大众的痛苦与价值却没引起上流社会的重视和理睬。诗人为此感到愤慨不平。他想必须改变青帝(花神)的不合理安排,而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春神的恩赐上,只能靠自我抗争。第三句,诗人由此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挑战:什么时候由我来替代春神的职权,就命令菊花与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最后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和灵魂,表达了诗人蔑视皇权,要为广大劳苦人民改变命运的豪迈气概和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让生活在艰难困苦环境中的劳苦大众也有享受明媚春光的自由,体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伸张正义的广阔胸襟。 这位山东汉子,出身私盐贩,没受过多大的教育,自幼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却能吟就此石破天惊的诗句,真乃奇才也。黄巢于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率众参加王仙芝农民起义军,五年后被推为起义军领袖,自号“冲天大将军”,后兵增至百万众。起义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他在《菊花》中的“冲天香阵透长安”便是此意。正是他这叱咤风云的一生,赋予他豪壮的诗情。但因起义军所得之地没有留兵把守,结果被唐军一一收复,前功尽弃。唐僖宗四年(公元884年),他被困于泰山狼虎谷,最后壮烈牺牲。他留下的两首菊花诗,是他一生伟大抱负和战斗生涯的写照。 自古英雄多豪情。联想农民出身的汉高祖刘邦在夺取政权后,也有雄壮激昂、气势磅礴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三国时的曹操在《观沧海》中有“秋风萧瑟,洪波踊起”的昂扬之作。出身庶族寒门的武则天,在称帝后居然以诏令的形式写《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显示出她的帝王权威和魄力。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雄伟瑰丽,豪放激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一般文人墨客所难成就的。 由此看来,诗是一个人特定的人生经历所赐予他的一笔财富。这个财富的发掘靠的是他的自我灵性。也有一些帝王,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们胸无大志,一生享乐腐化,不理百姓疾苦,脑子填满醉生梦死的私欲,自然不会产生惊世骇俗的诗篇。李煜如果没有亡国之痛,就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惊世佳句,他可能只是一个尘封史册、永远不被后人所识的庸君,不会是一位千古知名的诗人。□吴燕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