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蚊帐之忆
【发布日期:2020-04-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蚊帐,一种避免蚊子叮咬的帐幕,通常挂在床架上将床围住,避蚊,防风,环保,透气。我家自从搬进县城大街套房后,床上就不再悬挂蚊帐了。年内“扫尘”,翻箱倒柜,从垫着椅子才够得着的衣柜角落里,翻出一张旧时的蚊帐。这蚊帐,早已发黄,方格子的花纹,散发着点霉味。这蚊帐的布料,当年还是凭证供应(布票,成年人每人13尺),来之不易呢。这蚊帐,现在没用了,但舍不得丢弃。这蚊帐,记录着许多故事。
  看到蚊帐,想起我的亲生母亲。抗战胜利后不久,母亲就是因为最后一次在木兰溪畔洗涤蚊帐,受冷得病后与世长辞。当时乡下流传着一句俗语:“浸水转痢,放棺不及。”意思是说,在当时贫困乡村医疗条件极其贫乏条件下,突然泡冷水受冷,生命多半垂危。母亲洗涤过的那床蚊帐,缝缝补补,直至解放后还在使用。
  那是蚊子肆虐的年代,每当黄昏到来之际,躲在阴暗角落的蚊子全都出动了。你要是穿着黑衣服,头顶上一定盘旋着一大群蚊子。“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侍暗声如雷。”(唐:刘禹锡)那蚊子的叫声在寂静的山野中分外清晰。那时,你随便举起双手往头顶上一拍,一巴掌全是血。蚊子也是吸血虫。孩童时代,我们讨厌蚊子。你跑得多快,蚊子总是紧紧跟随。我气愤地脱下上衣,狠狠地往上一甩,众多蚊子便纷纷落地。我们也常常举起一根马尾松,拼命往头上挥洒,那可恶的蚊子也就纷纷落地。
  屋子里,驱蚊的办法只有采取“烟熏法”。蒲松龄有诗句描绘:“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搬来个小烘炉,搁置些灶膛里取出来的草木灰,而后倒上许多谷皮(俗话“砻糠”),在谷皮中撒些“666”药粉,而后轻轻地扇呀扇的,直扇到整个房间乌烟瘴气,将蚊子驱赶出门。这个土法奏效吗?久而久之,蚊子无法驱赶干净,却将床上的蚊帐熏得灰黄灰黄的。
  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是三叔公的铺友。三叔公是单身汉,睡的是乡下古式眠床,披挂的那床蚊帐是自家用苎麻布裁剪的,而苎麻也是自留地种植的。那蚊帐有多少个年头呢?兴许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眠床的左右两旁,都吊着根竹筷子,算是蚊帐钩。床顶呢,安放着把“拂蚊枝”,那是棕树的一根树枝,细细的分叶几近干枯,而枝柄上,还保留着许多刺儿。当我进入梦乡时,梦见母亲在蚊帐里,为我轻轻拍打脸蛋上的蚊子。
  夜幕降临时,三叔公交代我:你先睡吧。我要到生产队参加评分去。要小心火灾。蚊帐,尽管把蚊子挡在外面,可蚊子也是无孔不入的。三叔公的饭桌上,有盏煤油灯,那煤油灯罩是个长长的管状的玻璃灯泡。我常常举着这盏煤油灯,用灯罩小心翼翼地对准着停在蚊帐上的蚊子,“泣”的一声,蚊子便掉进了灯盏里。要是刚好落入火苗,“嗤”的一声被烧着;被烧焦的蚊子,其味道确实难闻。有时也用蜡烛在蚊帐里烧蚊子,那可得加倍小心,动作轻微,又要快捷。当蚊子掉进了蜡烛油里,一只,两只,三只……烛油顺着蜡烛流下来,烫到了手指。
  走上工作岗位,蚊帐仍然是随身物品,即使点燃驱蚊的蚊香。当年学校的老师宿舍,狭窄,简陋。床铺通常倚靠在墙角,一张竹榻,一对竹马。我将蚊帐的一头固定在墙壁上,一头用根竹子挑平。睡了,就将蚊帐的边边角角,全都压在草席之下。蚊帐顶上,铺满了废旧报纸。蚊帐要是破了个洞,就剪块白纸糊上。单人床的蚊帐,蚊子钻进去的机会小。偶尔有一两只漏网的蚊子,则用双手拍一拍就行,不必动用其他工具了。自个儿静静地躺在蚊帐里,常常思念幼儿时因为洗涤蚊帐而得病去逝的母亲。这种乡下生活,过了大半辈子。
  唐代诗人孟郊有诗曰:“愿为天下帐,一使夜景清。”其思想内涵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相似,都是希望天下人住有房屋,床有蚊帐。可见蚊帐在封建社会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可是个奢求。自从住进套房,床上不再悬挂蚊帐了。头顶上是白刷刷的天花板,还有明亮的节能吊灯。室内,蚊子的天敌壁虎也不见了。窗台上随时都有喜鹊光顾。窗外是整洁的街道,清澈的木兰溪水,还有那瓦蓝瓦蓝的天空……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