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健忘的寓言
【发布日期:2020-05-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好事者说,所谓历史,就是把过去被忘记的再重演一遍而已。有一个笑话说,鲁哀公曾经问孔子:“我听说有个最健忘的人,搬家时忘了妻子,有这事吗?”孔子笑道:“这还不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是忘记了自身。从前,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桀,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他有个叫触龙的大臣,也只知献媚逢迎,桀因此更加荒淫无道。后来夏桀被杀,触龙也五牛分尸,这两人都是忘记自身的人。”鲁哀公听后,不由惭愧不已。
  孔夫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然在世时历尽坎坷,终其一生奔走于当时各国,推广自己的仁道之学,却并不得志。《史记》里记述了一段孔子游历郑国、落魄不已的样子。人家告诉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城郭东门那边有个人长得像诸位圣人,但是疲惫的样子好像一条丧家犬。孔子听子贡这么一转述,不仅没有生气,还笑得很欢:外貌倒在其次,说我是丧家之犬,的确像啊。这是孔子人生的一个缩影。
  公元前489年,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派军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救陈国。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这时,陈国、蔡国的大夫就讨论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抨击讥刺的都能切中诸侯要害。他长期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这些年两国各大夫的所作所为都无法入他法眼。如果他去了楚国并得到重用,恐怕我们这些陈国和蔡国的谋士就要倒霉了。于是,这两国就共同调动徒役,将孔子等人团团围住,胁迫他们改道。
  被围困的七日里,孔子和他的门徒断绝了粮食,几乎饿死。《论语》中说:“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师徒几个疲惫不堪,饿得头昏眼花。弟子子路看见孔子还在讲习诵读,抚弦歌唱,一股无名火冒了上来,跑过去发牢骚:“君子亦有穷乎?”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么?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一板一眼地告诉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困厄的时候尚能有所安守,小人若遇到这种情况就胡作非为了。
  孔夫子向来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希望弟子遇到问题能够举一反三。此时,他知道学生们有怨恨之心,想趁这个机会考察、启发一番,就找来三个弟子,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大概意思是,《诗经》里说,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在旷野外游荡。我们所宣扬的学说也不是歪门邪道,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
  第一个还是问子路,子路这会仍然愤愤不平,人家都说君子不会处于困厄的境地。老师您不是君子吗,现在别人不相信您,不走您的道路,难道是老师您不仁、不智吗?您不是老教导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您这样行善积德,坚持不懈,为什么会陷入困厄的地步,跟随您的人还得饿死?
  为什么好人行善经常不得好报,而坏人作恶却能逍遥于世?如此这般,还有天道吗?千年之后,元朝关汉卿在《窦娥冤》用一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同样发出这样的直斥和质问。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生命题,也是后世中国佛学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由。当时的子路并不清楚,他无意间提及的这个问题居然是儒门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直到宋代理学兴起之前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以至于面临道统中断的危机。
  宋代大家王安石就有这样一个困惑,他问好友张方平,说孔孟之后,难道儒家再后继无人了吗?即便有,恐怕也没有纯粹的儒者了吧。张方平回答道,怎么没有人呢,不是还有马祖道一、汾阳无业、雪峰义存、岩头全奯、丹霞天然、云门文偃这些禅师吗?王安石一下子蒙圈了,这些人不都是和尚吗?张方平解释说,儒门经营惨淡,收不住人,一流人物人都跑进寺庙了。王安石听后拍案叫绝,连连称是。由于儒门没有解决好上述的问题,这给了释家最好的机会。
  面对子路的质疑,孔子回答说,谁说仁者智者都会一帆风顺,你看下历史上那些贤哲圣杰之士,伯夷、叔齐,比干、关龙逢、伍奢,最后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君子有学问、有谋略却不逢时的多了去,不只是我一个啊。遇与不遇,这是时的问题;品行好不好,这是才的问题。孔子进而言之:“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立本,不为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君子修行德性,怎么能因为穷困而改变志向呢?所谓作为,这是人自个的事情;而生死、贫富,这都是命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命”呢?大约是个人无法自主的存在,人和命的拉锯自此而展开。
  子路出去了,夫子让子贡进来,抛出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啊,您宣扬的道太大了,连天下都容不下了,您为什么不降低一点标准呢?您天天弹着阳春白雪,世人犹如“鸭母听雷公”,谁能理解?夫子严肃地说,良农能耕耘,却不保证能丰收;良工有技巧,却无法迎合所有人。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打理国家上下,却不保证能被世道所容。你不好好修明学问,老想着降低标准怎么迎合世人,志向太窄,目光太短浅了。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听完了两个学生的回答,夫子或许已经感到了一种深切的孤独和难掩的失落。他把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叫进来,还是问了同样的问题。颜回说,夫子啊,您的学说是太大了,难容于当今世道。不相容又有什么可耻的呢?不相容然后才见真正的君子。不修学说,这是我辈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那些当政者的耻辱。夫子听完释然,笑着说,颜回啊,你要是成了富翁,我可以为你打工。孔子后来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于真君子而言,困境更能展现他们伟大的人格力量。
  颜回并不富有,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回到鲁国后也没有当官,而是穷居陋巷。《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道安贫,于是后人便有“颜回之乐”一说。孔子玩笑说,若颜回能够成为富翁,他愿意为他理财。其实,富有是众人所希望的。但是若不能富有,也不要丧失了自己的快乐。就像传道一样,时可用则行,不可用则隐。孔子觉得这种志向,只有颜回和自己能始终坚持,“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对孔子而言,颜回像是自己理想的人格的完成品。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至于这个仁是什么,它更像是一块块拼图拼接而成的。仁者爱人,仁者本于孝悌,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这些都是仁道的题中之义。孔子称赞颜回,不仅是因为他能乐道安贫,更重要的是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放弃追求仁道的品格。他告诉弟子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不管是忙忙碌碌还是颠沛流离,都不要忘记想要去的远方。本以为颜回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光大自己的学说,没曾想颜回英年早逝。对此,孔子感到无比悲痛:“噫!天丧予!天丧予!”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年孔子,他所丧的是什么家。在孔子的理想国中,到处充满着“仁”的气息。天下人都能依礼而行,互相爱护,和睦共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天下之大,没有仁道的地方又怎可为家?不为世道所用,又何异于丧家之犬?而能让夫子处丧家之时,困陈蔡之地而能不自暴自弃的,是他从来都没忘记的自身。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所有的追求都是个人的,仁道就在那摆着,想不想来都取决于每个人自个。这是夫子忠恕之道所蕴含的真切道理,也是日后儒学重兴的根缘。□周奇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