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物美不及读书美
【发布日期:2020-05-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南宋绍兴丁巳年(公元1137年),宋朝廷的秋试揭榜,兴化军城的谯楼有紫气云集,光焰亘天,邑人颇感惊奇。次年,也就是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是这座军城的大喜之年。在宋朝廷戊午科省试293人的榜单中,兴化举子共有16人榜上有名。其中,黄公度为状元,陈俊卿中榜眼;73岁的林邓在榜单中年纪最大,为榜尊;年仅18岁的龚茂良在榜单中年纪最小,为榜幼。小小的兴化军竟然魁亚联登、四异同科,这被邑人视为莫大荣耀,里社高扬着“枌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的大旗。
  祈梦问功名  伯仲一语间

       魁亚联名的荣耀被代代相传,相伴而起的是一些动人的传说。传说仙游九仙祠梦占十分灵验,陈俊卿就在应试前前往祈梦,讨问功名,梦到一位仙人对他说:“你的前程在黄公度的口中。”陈俊卿在经过黄公度家门时,与他聊起此事。二人虽为挚友,公度却当仁不让地说:“当然我是状元,你是榜眼了。”俊卿不满地问:“为何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呢?”公度见状,于是戏言道:“那好吧,不然你是状元,我是榜眼吧。”果不其然,揭榜之后,黄公度为状元,而陈俊卿为榜眼。在觐谒皇帝时,宋高宗见小小莆田居然人才辈出,颇感好奇,就问黄公度和陈俊卿:“你们的家乡到底有何奇特之处?”公度想想,奇特之处自然与他处不同,若论物产,则非披绵黄雀和通印子鱼莫属,于是自信地回答道:“披绵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陈俊卿也想了想,回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听罢,连连点头称赞,对俊卿说道:“公度不如你啊!”。于是,赐陈俊卿为状元。
  这个故事在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记载:“陈仆射俊卿谒九仙祠问功名,梦仙曰:‘前程在黄公度口’。陈过黄,黄曰:‘我状元,子榜眼。’陈曰:‘何尊己而卑人?’黄曰:‘然则状元尔,榜眼我’。廷试,黄果元,陈榜眼。高宗曰:‘卿土何奇?’黄曰:‘披绵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陈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曰:‘公不如卿’,改陈为元。”传说是否真实尚且不论,但是文中黄公度口中的“披绵黄雀美,通印子鱼肥”和陈俊卿所指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确然有其事。
  披绵黄雀美  通印子鱼肥

       “披绵黄雀”古来已有。雀,民间将老而斑者称为“麻雀”,小而黄口者称为“黄雀”。“披绵”亦作“披緜”,形容脂厚。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记载道:“雀,处处有之。……体绝肥,背有脂如披绵。性味皆同,可以炙食,作鲊甚美”。早在晋代,黄雀肉就已是十分难得的佳肴。《孝子传》记载:“王祥后母病,欲得黄雀炙,祥自念卒难致,须臾,忽有数十黄雀,飞入其幕。”(晋·萧广济《孝子传》)。到了宋代,对于黄雀美食的热爱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诗人杨万里说:“黄雀初肥入口销,玉醅新熟得春饶”(《廷弼弟座上绝句》);诗人陆游也有诗赞道:“披绵黄雀麴糁美,斫雪紫蟹椒橙香”(《村邻会饮》),“长鱼通印盐花白,珍鲊披绵麴糁香。”(《冬夜戏书》)。据说,宋徽宗也格外喜食黄雀鲊。想必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宰相,也就是被称为“北宋六贼”之一的王黼,其库房中的黄雀鲊竟曾“自地积至栋,凡三楹”(宋·《齐东野语》)。俗谓,九鲤湖所产的披绵黄雀曾被列为贡品。但由于史料阙失,此味美食在莆田旧时的详情无从得知。
  通印子鱼,特指莆田迎仙镇通应港的子鱼。子鱼为梭鲻的一种,属鲻科,鲻鱼是在母鱼产卵,水中受精,孵化成苗,后随溪水至海与溪交汇处生活。“闽中鲜食最珍者,所谓子鱼者也。长七八寸,阔二三寸许,剖之,子满腹,冬月正其佳时。莆田迎仙镇乃其出处。”(宋王得臣《麈史·诗话》)。迎仙镇即如今莆田江口位置所在,地处南北往来交通要道,萩芦溪和蒜溪于此交汇,注入兴化湾。因溪流湍急,子鱼能逆流而上,故鱼肌发达,鱼肥脂多,味道鲜美,故被视为肴中珍品。《兴化府志》记载:“子鱼潭,亦名小姑潭,即通应港也。潭仅数百步,咸淡水交参,所产者子鱼,特为珍味。”(明·周瑛 黄仲昭《兴化府志》)。
  子鱼到底有多美味?有诗为证:“南方海物难具名,子鱼珍美无与并。”(宋·梅尧臣《和答韩子华饷子鱼》);邑人蔡襄也曾视为至味,不轻易与人。“蔡君谟以子鱼为天下佳味,尝遗先君多不过六尾,所与者谏院二、三故人而已,其重如此。”(宋·王巩《闻见近录》);另有史料记载:“兴化军莆田县,去城六十里有通应侯庙,江水在其下,亦曰通应 ……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上下数十里,鱼味即异,颇难多得,故通应子鱼名传天下。”(宋·庄季裕《鸡肋编》)宋时,江口古龙津渡口码头上曾建有“通应庙”以祀奉妈祖,故又称“通应港”。宋代严有翼《艺苑雌黄》也载:“通印长鱼,古人以为食味之珍。通印者,言其大可容印也。今山上有小庙,政和间立,里人刘仲审始题其额曰‘通应’,因以名港。”可见莆之子鱼本为“通应子鱼”,其中有些大可容下脚印,被誉为“通印”。宋代范正敏在《遯斋闲览·证误》中就指出:“蒲阳通应子鱼名着天下。盖其地有通应侯庙,庙前有港,港中鱼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谓之通印子鱼。”苏轼在《送牛尾狸与徐使君》有诗云:“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因此,黄公度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地瘦栽松柏  家贫子读书

       “地瘦栽松柏”,《国语·晋语》说:“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莆田靠山濒海,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明代史家何乔远《闽书》说:“莆,壤地褊小,善国也。” “生齿日繁,田畴有限。”(宋·黄岩孙《仙溪志》)。地力贫瘠,只堪栽种松柏。松柏四季常青,凌霜不凋,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不择地而生,越是逆境,越能生长。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因此,“地瘦栽松柏”所象征的是君子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勇于进取的宝贵品格,蕴含着生生不息、俭约淡泊、坚贞守志的生动内涵。这样的品格是莆田历代诸多士大夫固守名节、舍生取义的精神底色。
  南宋末,福建和两浙的官吏,自运使提刑以下,迎降者计有五百余人。福建八郡中,兴化军最小,抗元最烈。陈俊卿的五世从孙陈文龙抗元被执时,曾写有《别子诗》云:“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其母闻讯文龙就义,得病,不肯服药而死。一门忠烈,感人至深,而这并不是偶然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莆田历史上,忠孝节义之辈代不乏人,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坚守的正是“地瘦栽松柏”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家贫子读书”,一方面说的是读书为了生计,另一方面则反映的是莆田历史上“比屋业儒、家弦户诵”的读书盛况。晚唐时宰相、邑人翁承赞曾说:“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唐·翁承赞《书斋漫兴二首》);史书对莆田的风俗这样描绘:“贫家觞豆数行,秩秩有次。吾伊之声,比屋而闻,通有韵之文,十人以三四。”(明·何乔远《闽书》);此外,还有史学家说莆田:“文物之邦,有齐鲁遗风。家贫子读书,秀民特多,比屋业儒,诗书礼乐,为八闽之甲。”(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历史上,莆田的地方主政者、民间善士、氏族大家等不余余力地倡学、建学、修学、捐学、养学,官方的军(府、州、路)学、县学、庙学、义学、社学等形式与民间书院、书堂、义斋、精舍等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更为难得的是,自郑露三兄弟“开莆来学”以来,在莆讲学布道的鸿儒名贤更是不可计数,教育的繁荣从根本上为士子读书营造了浓厚氛围。
  然而,读书并非为了高官厚禄、光耀门楣,而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内圣外王的终极理想。从邑儒为莆仙历代庙学所作的碑记中可见一斑,如宋代诗人王迈在《兴化军修学增廪记》中说:“正心以谨其初,持敬以固其久;孝悌行于家庭,信义孚于州里;达而为公卿,则庞勋景铄,琢美鼎彝;穷而为师儒,则格言嘉德,流辉方册”。不论穷达,都有益于家,有益于国;陈俊卿在《宋兴化军贡院记》中说:“异时光显于朝,将以礼义廉耻化天下,岂但为空言谋利禄而已。”学有所成则教化天下,化民成俗;明代尚书林俊在《修莆田儒学记》中说:“学校,风俗之本,人材之所关,公因政以新学,盖将因学以作人……若曰一第之营,为贵显利禄之阶,则非所望。”读书的根本还在于成就人本身……可见,陈俊卿所言,格局非小。
  如今,“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激励着后来人不断进取。或许,在故事中的宋高宗看来,物产丰饶犹不及读书人一颗贞固之心,个中蕴味着实耐人寻味。□周奇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