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到艾轩先生始于不经意间看到文公朱熹对他的评价:“某少年过莆,见林谦之、方次云说道,理极精细,为之踊跃,忘寝食。后来再过,二公已死,更无人能继其学矣! ”于是便搜索一二,得知,艾轩先生本名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早游上庠,师承洛学,后应族叔林国钧邀请回莆在黄石东井红泉宫创办红泉义学,依道笃行,被人敬称为“南夫子”。 艾轩学问气节,俱有自来。他和史学家郑樵以及儒生方翥是好友。光朝小的时候听说李白、石延年潇洒倜傥,不入俗调。李太白有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石曼卿也有《偶成》一诗:“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又读《晋书》,见其中人物同样如寒蝉孤洁,满心欢喜。一日,他向方翥说起这些,认为风流人物应当如此,方为不俗。哪知道方翥严肃地说:这些人在儒门恐怕是无处落脚。“此数人,孔子之门,恐一日着脚不得。”林光朝顿悟,原来孔门为千古人物的标杆,一流人物当师学孔孟之道,方问心无愧。自此,他便专注于圣贤之学。 艾轩嗜书如命,他曾致书王舍人说:“某一生来收拾书卷,每自吴中来,必至空囊尽买书。”他好读书,却不喜欢着书。他说,“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道这回事本身就存在,不是因为圣人写了书才存在。圣贤之心不在于训诂,圣人写书传道,然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六经》发明后,无数人加以注解,越解释离道越远,恐怕适得其反,不如让人心通理解。于是他即以日用为根株,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率数百人,其取巍科、登显仕甚众。”以至于“莆虽小垒,儒风特盛。士知洛学而以行谊修饬闻于乡里”。《宋史》盛赞称:“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 艾轩深通儒门大义,安仁乐道。在《答人问仁者安仁》中写道:“千年古道万年堤,老牯循循不解迷。牧子不知何处在,乱山荒草鹧鸪啼。”何以安仁?世事纷扰,贫富荣辱之间,不过守望而已。这种守望既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式的始终如一,也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式的怡然自得。这种固守常常为不解者所笑:一笑不识时务,二笑不通人情,三笑不明事理,“徒守株待兔而已,有何益哉?”所谓,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真学者,从来对自我道德要求都要比常人高一层次,在学业上的追求也要比常人更深一层,以期尽性成命,开物成务。不然,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终究难免“五谷不如荑稗”的尴尬。先生“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也。其出入起居、语言问对,无非率礼蹈义,士者化之。”为践道体仁作出最好诠释,至于“间有经行井邑,而衣冠肃然,有不可犯之色。人虽不识,望之知其为艾轩弟子也。” 宋代大儒周敦颐曾言,“文所以载道也。”一说弘道须以文,“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一说为文须弘道,“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明本知末,道不远人。先生寓道于文,平生作诗“森严奥美,精深简古”,只以《答人忠恕而已矣》即可为证:“南人偏识荔支奇,滋味难言只自知。刚被北人来借问,香甜两字且酬伊。”言简蕴深、以约敌繁,不经意间便道透“忠恕”意味,令人回味无穷。闽人林俊对其文质彬彬赞誉有加:“艾翁不但道学倡莆,诗亦莆之祖,用字命意无及者。后村虽公,其深厚未至也。” 可惜,因为艾轩不喜着书,所留下的文稿也十分有限。“既没后,其族孙同叔裒其遗文为十卷,陈宓序之。后其外孙方之泰搜求遗逸,辑为二十卷,刻于鄱阳,刘克庄序之。至明代,宋刊已佚,仅存抄本。正德辛巳,光朝乡人郑岳择其尤者九卷,附以遗事一卷,题曰《艾轩文选》。是为今本。所谓十卷、二十卷者,今皆不可见。”即便如此,醇儒艾轩一生所行已是活脱脱的一部《论语》,似乎也没有可值得遗憾的。 所谓,景物因人成胜概。一个胜景往往因为某个“陌生人”的不期而至而变得与众不同,而一个人乃至于一群人的命运能否因为某个或者某些陌生人而变得更好?那些致力于“立功、立德、立言”的“陌生人们”,虽系殊途,然而都在“仁义”二字处落脚,或有益于学,或有益于时,或有益于民。“我欲仁,斯仁至矣!”能够让人们经常想起并持续感恩的人通常都是“理念”的坚守者和践行者,或许这是“守株待兔”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艾轩先生留给后人的无尽启迪。 中学时,看到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批判封建社会以仁义道德吃人,实实感到触目惊心。中国历代以“仁义”二字代指儒门思想,于是就有人就有把儒家等同于封建礼教,把仁义文化等同于吃人文化,以致以讹传讹者认为孔孟之教蛊毒人心,敬而远之,生怕“误入歧途”,背上“满嘴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骂名。儒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难免含垢包羞,然其思想光辉却是殊难掩饰的。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听其言,观其行,借用孔夫子这句话,不妨管窥下他的思想。 □周奇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