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后半坡山,门前一片海。 小山坡上,鸟鸣嘤嘤,萤火虫飞,麻雀啁啾声声扬。海滩边上,海堤连海港,渔船带渔网,石厝屋巷烟火生。 己亥年中,大姐、大姐夫的新居落成,楼高五层,有天有地,独门独院,大屋大厅,红桌红椅,间间带露台,面面朝光景,这样的新房堪称一墅。 墅成渔村,历时两载有余,匠心独运,绝非一日之功。大姐、大姐夫全心而入,图纸规划细斟细酌,求好求美;材料甄选货比三家,择优择价;施工装修日夜在场,亲力亲为。 炼泥制瓷,莫过百道工序,起屋盖楼又岂止千回百转,这座别墅俨然被大姐、大姐夫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十月怀胎,只为孕育生命,平地造墅却长过十月,心心念念,尽是万千血汗,这座别墅也早已自带灵气,成为大姐、大姐夫生命中的另一半。 庚子五一,在劳动者的节日里,与妻子携一双儿女赶赴平海,欣然入住这座渔村别墅,体验这般劳动的精品与杰作,感受远超预期,感叹顿生一二。 二楼的大阳台,种上了景观松、树葡萄、月季海棠、草莓红苕、多肉绿植,已是名副其实的入户花园,不论晨曦还是午后,春来还是秋至,都可在院子里摆上桌椅,看花开果熟,听鸟叫虫鸣,品香茗美酒,聊家长里短,伴四季而欢。 偶尔登上楼顶,放眼望去,远处是蔚蓝的大海,近处是古朴的渔村,海风习习,海浪沙沙,朝阳如炬,夕阳如画,行人信步彳亍,车辆徐徐往来,如果中间再来场细雨,便可翘盼那一弯彩虹,高悬海天之上。 出入新居,大姐、大姐夫一定喜上眉梢、乐在心中,常常发出这般感慨——“回家的感觉真好”。他们工作之余,便可卸下疲惫,抛开烦恼,安于一屋,藏于一境。他们繁华归来,便可远离喧嚣,回归宁静,隐于一墅,心守一处。 此地,异常平静,却绝非平凡,乃是风水宝地。新居紧挨平海天后宫,坐落平海卫古城,背倚朝阳山,面向平海湾,三面临海,地势独特,为闽中门户、战略要地,施琅、戚继光、郑和、郑成功、朱德等名人均在此留下足迹,成为这个小渔村的一道历史人文景观,也在无形中,为这座墅成的新居,增添了几分人文气息。 在古卫城南门外,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贯穿东西,路的一边是潮起潮涌的海滩,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楼房,大姐、大姐夫的别墅便藏在这楼房之后,不事张扬,低调矗立,却能俯瞰街景、尽览一切、尽收眼底。 居住于此,空气中常常和着海带、虾米、鱼干的味道。这里的生活,注定如海般诗意,慢而惬意,早上起来,浇浇花草,扫扫庭院;周末在家,难得清闲,晒晒被子。茶余饭后,沿着渔村散步一圈,路遇熟人,打个招呼,寒暄句把,一天便如此安好。 这样的别墅,一踏足便让人喜欢,一入住便让人流连忘返,兴许是这个缘故,我们一家人一住便是几宿,离开之日,便又盼着再来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