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焦点
文物之美,如何赋彩小康社会?
【发布日期:2020-06-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时庄,河南淮阳的一个普通小村庄。
  2019年,在一个总投资过亿元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即将落户的关键时刻,考古工作者在村里发掘出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时庄遗址”。“遗址就是未来我们村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我们村的‘金色名片’。”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说。
  13日,我国又一次迎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国家文物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桂林主办的“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题论坛上,时兴荣讲述了自己和乡亲们对文物工作从“抓紧完成考古,好让项目推进”到“遗址是时庄人的根和魂”的巨大转变。在未来,时庄计划发展以文化遗产和乡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文物工作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围绕“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题,来自各地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从文物增强文化自信、文物点亮人文城市、文物提振乡村振兴、文物助力脱贫攻坚等不同角度,用数据、案例阐释文物作用,探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长期关注文物文化工作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教授沈小勇看来,时庄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保护历史文化就是保护生产力”。他说:“在乡村如此,在城市亦如此。以杭州为例,历史文化,是杭州经济的最大‘卖点’。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这座城市的最大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杭州经济的‘卖点’。”
  “文物工作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得益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在城市,文物是备受青睐的发展名片,为保存城市文脉、展现城市风采提供支撑;在乡村,文物是环境改善的优质资源,为葆有地域风情、留住美丽乡愁增光添彩;在老区,文物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为提振经济、促进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在校园,文物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知识课堂,为文化代际相传、文明生生不息赋予勃勃生机……”
  从2019年超过10亿人次“打卡”博物馆,到疫情防控期间“云展览”大放异彩;从开展“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和“拯救老屋行动”,激活休闲康养、特色农业、体验旅游等产业,到启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工作试点,助力“文创热”成为新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线上还是线下,文物之美不仅浸润人心,更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阔的新路径。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这是漫长岁月里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和宝贵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
  放眼未来,文物赋彩小康社会,正是大有可为之时。
  “文物领域活化利用的广阔蓝海已然开启。”关强说,文物行业将致力于实现文物资源全要素保护、全流程管理,健全国家文物资源登录制度,划定文物保护利用红线底线,更好守护文脉薪火;在研究提炼上下功夫,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加强考古成果研究转化,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对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存档,为珍贵脆弱的文物本体生成永世流传的数字资源,转化为数字时代生产要素;打造一批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高地,充实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力量。
  新华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