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要闻
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发布日期:2020-06-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新华】
  教育招考,以选贤任能、细择良才为要。然而,一些地方近日曝出往年教育招考冒名顶替、篡改考生往届生身份等恶劣事件,说明相关领域关键环节尚存有漏洞。扞卫教育招考公平,必须依靠最缜密的调查、最彻底的追责、最有力的惩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拿高考来说,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试题、同样的标准,就是为了尽力消弭外界因素差异,尽可能展现个体的素质与能力。在“知识改变命运”深入人心的今天,对公平的追求已融入社会发展的血液。无论是冒名顶替,还是篡改身份,都是对这种公平的破坏与污损。
  学籍身份从来不是可供改易的器物。有的人将学籍身份视作商品,或巧取豪夺、或私相授受、或待价而沽。殊不知,舞弊作伪虽可能一时有用,但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遗留下个人、家庭、社会的多重悲剧。
  打击招考违规,要靠信息技术的“火眼金睛”。譬如经媒体梳理,山东近两年有14所高校公示注销270余人学历,其中近九成为涉嫌冒名顶替。这背后得益于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化进步。通过大数据比对,一批重名重号的可疑人员被甄别圈定,即便学历证书已发放十几年,也并非都有实名举报,“李鬼”照旧现了原形。
  但事后的补救再精致,也无法修补人生的残缺。打击冒名顶替、篡改造假,关键在于管好生源地的档案变化、户籍地的户口调动。抓好这两点,再想借假档案、假身份蒙混过关,只能更快露出造假马脚。对教学育人单位来说,有效甄别入学人员身份,既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更事关学校长远声誉,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推托。
  对冒名顶替、篡改身份的处置,不能止于注销学历,更应深挖细究,以儆效尤。眼下距2020年夏季高考还有不到20天,这场考试承载了太多不同以往的意义与期盼。以重典严惩抬高舞弊作假的成本,以公开透明阻遏铤而走险的冲动,才能让教育招考真正成为私心私利无法染指的禁区,社会才会更显公平,人才才能自然成长。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