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莆田人民记得住乡愁 留住莆田“文化DNA”
【发布日期:2020-06-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晚报讯(记者 林红霞)莆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非遗项目璀璨光彩。6月23日,记者从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获悉,我市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行、保护优先、文旅融合、留住古韵”的思路,努力提高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更多人了解莆田灿烂的历史文化,让莆田人民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化DNA”。
我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4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61处,市级159处;可移动文物1838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95件(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8处,中国传统村落3处、省级1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处;拥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10项,省级49项,市级30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名,省级传承人77名,市级传承人488名。
申名工作持续推进
据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成立了专门机构和专家顾问组,《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莆田市兴化府(宋城)、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复。已完成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庙前、坊巷段的样板房修复;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正在开展河道整治等工程,街区内亟待抢救保护的文物已开展维修设计方案编制;公开征集历史建筑LOGO设计方案和莆田的老照片、老地图等,引导全民积极参与。
文保申报有新进展
据统计,5年来,全市新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荔城报恩寺塔)、省级14处、市级40处;新增中国传统村落2处(后黄村、平海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省级传统村落4个;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市级83项;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黄福华,吴镇勋),省级传承人22名,市级传承人195名。同时,推进国家级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省政府已转报文旅部。
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5年来,投入4.2亿元建成莆田市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1347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479件(套)。共争取到国家、省级文物专项补助资金4124万元,市级文物专项补助资金280万元,发动民间力量自筹8000多万元,完成了12处国保、53处省保、123处市保单位的维修、安保消防和环境整治工程。今年,从市长预备费中拨付1000万元专项用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参观点的维修、整治等。查办两起破坏文物案件,追究刑事责任3人,给予党纪处分1人。
合理利用促进活化
利用元妙观三清殿等文保单位开展书画、摄影作品展览,结合文保单位设立了7家莆阳书店、书院、棋院和莆仙折子戏表演剧场。将澳柄宫革命旧址、涵江江氏民居等文保单位开辟为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市博物馆新馆自2017年9月开馆以来,参观人数累计达400多万人次。经常性地开展非遗展览、专题演出等活动,积极组织推荐非遗传统工艺精品参加各类文创大赛。打造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62个。
|
从湄洲湾到井冈山 传承红色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2025年莆田工会夏令营开营 职工子女开启文化研学之旅
追梦中华福建行 华侨新生代莆田寻根
千年莆仙戏 唱响状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