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万峸山”是如何演变成“万岁山”
【发布日期:2020-07-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宝幢山,俗称“万岁山”,是一座比千年古邑仙游年代更悠远的佛教名山,被誉为仙游的右屏障。民国时期《仙游乡土地理志》在描叙县城时说:“邑治形势,秀钟二蜚(大蜚山、小蜚山),翠挹九朝。东山左峙,宝幢右腾。纳百川之水,汇之于虎啸潭,瀑布、蓝溪环流屈曲,会入木兰陂。又,地界莆、惠之间,海陆舟车所会。山川之秀,土田之美,此天然造化,是以据莆上游也。”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宝幢山缘何成为众山之望,概因龙华寺置身其中。
  据旧志载:隋大业中(605-618)有僧惟胜,自润州来,结庵宝幢山下,清修梵行,感双龙衔白莲花,从空而下,献于师前。今龙池、龙井故迹尚存,“龙华”之名肇于此。盖隋炀帝崇信三宝,皈依天台智者大师,寺或当时勅建。故侍郎何乔远诗云:“宝幢山开混沌先,金莲出水双龙现;煌煌简命出隋炀,令之山下建神殿。”
  龙华寺自隋大业间真僧肇迹,“瑞感七佛示形,双龙起舞。嗣后代有哲人,九重钦风,钜公舍宅,遂蔚为名蓝。”八十年之后,唐圣历二年(699)“寻析莆田为清源县(今仙游),此清源置县之始也。”所以,历史上有“未出仙游,先有龙华”之说。龙华寺(全称龙华万寿禅寺),位于宝幢山东南麓,右边是三会寺,唐景云中(711年)建,宋元丰壬戌(1082年)移建于今址(大济龙山),左边是普惠寺(全称普惠大通瑜伽寺),五代蜀天汉二年(918),勅赐僧清忠紫衣,归建弘法大师道场。故仙游县享有“僧乡佛国”盛名。
  另据宋《仙溪志》载:“盛唐之际,邑加仙游之名,晚唐以来,地有佛国之号”。也就是说由于龙华寺首开仙游佛教之先河,此后陆续诞生了一批大德高僧,芸芸佛子,佛教事业空前兴旺,仙游县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佛国,万山朝拜,众望所归。有鉴于此,明朝《仙游县志》遂将“宝幢霁云”列为县际八景之一,并附述:“宝幢在龙华寺背,雪晴之后,其山秀丽,若图画。”
  宝幢山在县西一十二里,居丛山之中,雄峙秀锐,旁拱两峰,东曰玉堂,西曰金貂,其下为龙华寺。明状元柯潜有诗为证:
  宝幢山下烟霞古,老树如龙欲飞舞。
  花气薰成五色云,松声散作千林雨。
  我爱溪山事事幽,锦袍醉踏东风游。
  题诗净扫岩头石,把酒还登竹外楼。
  空门自与人间别,夜榻焚香幻梦绝。
  明朝长笑拂衣归,闭却溪风与山月。
  元朝元统年间,恰好有一个名叫林济孙的人登上宝幢峰,他在一块岩石上挥刀题刻“万峸山”三个大字,落款为“大元元统乙亥年(1335)林济孙 书立”。先不论刻主是不是县志上所载的状元郎林济孙,单就他题刻的“万峸山”三字就耐人寻思,“峸”(读音:chéng)的繁体字是山字头下面成字,乃中国古文字,基本字义是山名。可是偏偏有人视而不见,将“万峸山”念成了“万岁山”,究竟是识字不多抑或有意误读,尚不得而知。如果刻石真是“万岁山”的话,为什么明清两朝的县志遗漏不载,唯独乾隆版《仙游县志》地舆志上有个 “万禩石”的词条:“万禩石,在宝幢山上,元元统间镌石,之左有田公庙”。显然,“万禩石”指的是“万峸山”石刻。因“禩”(读音:sì)与“祀”同音,“祀”在古代对年的一种称呼,“万禩石”可解释为“万年石”或“万年山”,与《龙华寺志》所载“万岁山,刻在宝幢峰石壁上,元元统乙亥勒石” 迥然不同。后来我在《仙溪乡讯》1992年第53期上读到已故黄永聪先生《龙华寺怀古》对“万峸山"的另一种解释,他在文章里借用民间传说“古时候这块岩石曾屡次发出‘万岁’的声音”,故名。由于历代文人的牵强附会或文字伎俩,“万峸山”被指鹿为马,成为对统治者歌功颂德,取宠献媚的证物,一代一代顺应相传,约定俗成后者的“万岁山”。
  其实明眼人不说,心里却是清楚的。清代龙华寺诗僧真净和尚曾赋诗一首,直指人心:
  嵯峨片石孰能班,臣侍群峰岂等闲;可笑一时呼万岁,浮名千载落人间。□游心华  文/图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