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好茶。阅一篇好文,如尝一碟好菜。香从纸中来,味从字里出,并萦绕于房间每一个角落,令人身体通透,神清目明。倘若有一缕微风轻轻拂过,惬意的感觉经久不息。 唐朝江州刺史李勃酷爱读书,人称“李万卷”。一天,李勃读《维摩经·不可思议品》,发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百思不得其解。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其微小;“须弥”指的是“须弥山”,佛家神话中释帝天等居住的名山,比喻极其巨大。李勃当时就产生了疑问,如何将一座大山藏到一粒芥子中?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有一次,李勃碰到智常禅师,便迫不及待地问:“大师,须弥山如何能装入一粒芥子之中?”智常禅师笑了笑,反问道:“刺史大人从小苦读,被人尊为‘李万卷’。请问,万卷书如何能装进您的小小脑袋之中?”李勃听罢,豁然开朗。 觉者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宇宙奥妙无穷。大可以无限大,亦可无限小;小可以无限小,亦可无限大。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小之间,就是人生。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的常见和常识蒙蔽了眼睛,限制了思维,导致智慧的天空越来越狭窄,从而束缚了前行的脚步。倘若走出常见和常识的困惑,或许,就能领略到无限的风光。常言道:观念一变天地宽。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李苦禅拜齐白石为师不久,画了一幅《高山激流》,请老师指教。齐白石看了之后,轻轻摇了摇头,说:“画得不错,笔墨凝练,气势雄阔,意趣盎然。只是可惜,没有画出激流的声音。”李苦禅对着画冥思苦想,一直想不出如何画出激流的声音,只好又来找老师,请求明示。齐白石提起笔,在激流岸边画了两个渔人,一个在嘴边拢掌大声叫喊,另一个伸脖拢耳细听。李苦禅看老师画完,才恍然大悟。 激流如若无声,就像一潭死水。做人,如是。声从何处生,嘴;声于何处拢,耳。一张嘴,生来不光是为了吃喝,该发声时就得发声,闭而不言,与哑者无异。两只耳,长着不仅是为了平衡,该辨别时就要辨别,充而不闻,与聋者无异。嘴会说,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耳会听,可以解得人意,深谙其内。有时,听在前,说在后;有时,说在前,听在后。只是,中间有一个“度”字。既会说,又会听,抑或,既会听,又会说,那就不得了了。然我是旁人,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嘘!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家汪曾祺与词作家阎肃,相识于1964年9月,一见如故,成为好友。有一次闲聊,当时还是编剧的汪老对阎老说:“以后有机会,我想写几个短篇小说,也是为自己找个位置。”阎老说:“你现在是专职编剧,这不就是你的位置吗?”汪老说:“总觉得不那么踏实。”到了晚年,汪老写出《受戒》《大淖记事》等短篇小说,两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阎老特地给汪老打电话表示祝贺:“现在找到位置了!”后来,汪老在文中对“位置”进一步作了阐释:“一个人找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比较‘事理通达,心平气和’。” 位置,基本解释是:所在或所占的地方。语出《魏书·穆子弼传》:“(子弼)有风格,善自位置。”我所说的位置,是人生的方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有的人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到,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找不准位置,源于认不清自己。就像一位拳王所说:“我可以击倒所有对手,但却击不倒自己,原来,自己是自己最难对付的敌人!”这山望着那山高,游过一条河,还想深入大海,到头来,不是溺水而亡,就是丧身鱼腹。看透别人简单,看透自己不易。适合种庄稼的人,不一定开得了飞机。那就踏实地与黄土为伴,收获春华秋实,千万不要跑到山顶上,傻傻地跳下去。要知道,如果你是猎人,财富就不在海上。这话,很对本人的路子!□白俊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