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讨渔翁”
【发布日期:2020-08-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蔡柔远】
  小时候,我经常在山溪旁边行走,却发现一枝干枯的芦苇上立着一只五颜六色的小鸟。我问一位长者:“这叫‘讨渔翁’,专门吃鱼的。”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它的学名叫翠鸟。
  我曾经认真的观察过:小小的脑袋搭着又长又尖的鸟嘴,显得有几分呆萌,一双精致小巧的爪子紧紧地抓住芦苇秆,眼睛盯着溪面上,那标志性的暗绿色翅膀和翠蓝色的背告诉我,它是一只“讨渔翁”。
  去年我回老家,沿着溪边小路,再次看到野生的翠鸟,真的有点出人意料。我轻轻地掏出手机,拍下了这场不期而遇的重逢。然而,由于距离的原因,画面有点模糊。我蹑手蹑脚地走前几步,想再拍几张清晰的照片。这只机警的精灵马上发现我这个不速之客,有如离弦之箭般一跃而起,贴着水面朝斜对岸飞去,留下那枝芦苇,连同它带给我的惊喜和遗憾,轻轻地随风摇曳。
  我生长在农村,大自然就是我童年的朋友和启蒙老师,我热爱一切与大自然相关的事物:山川、河流、植物和动物。童年时所认识的鸟儿,连同它们颜色各异的羽毛,稀奇古怪的土名和各具特色的鸣叫声,都在那些年少的时光中留下过或深或浅的记忆。
  尖山寨和南少林的山泉从老家的村前蜿蜒而过,溪面宽阔,水清沙净,是我童年的乐园。童年时常到溪里游泳摸鱼,也时常会与这种家乡话谓之“讨渔翁”的鸟儿偶遇,它那漂亮的身影、机敏的动作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流转,生活的重心向城市转移,即便回到乡下,来去匆匆之间也没有刻意去留意一只鸟儿的存在,也更不会想象在其他地方能看见它。
  许多常见的鸟儿,因为保护色的缘故,羽毛都是灰色、黑色或者褐色的,而翠鸟不同,它那小巧的身躯,从头到脚,优美的线条与鲜明的颜色堪称完美搭配,浅蓝、深蓝、翠绿、洁白和栗棕,美得让人眼花缭乱,让人心醉。尤其是那翠绿或翠蓝色的羽毛,散发出一种金属的光芒,即便是初次见面,也难以忘记。
  童年那些相遇,“讨渔翁”要么机警地立于河边的树枝等待猎物,要么有如一道翠蓝的闪电,飞快地掠过水面,鲜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它生活习性的细节之美。随着视野的慢慢开阔,借助自然杂志或摄影网站里摄影师的长焦镜头和耐心守候,我有机会欣赏到更多关于“讨渔翁”捕猎和进食的精彩瞬间——瞄准目标后,从狩猎点一跃而出,一个猛子垂直扎入水下,然后衔着猎物冲出水面,飞回树枝或岩石上,一切都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间。那些被定格的瞬间,水花四射,嘴里衔着渔获的“讨渔翁”从水中冲出,画面充满了动感之美。
  唐代诗人钱起有一首五言绝句《衔鱼翠鸟》: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破得全鱼,一点翠光去。短短二十字,形象地描绘出翠鸟捕鱼既不动声色,却又机敏迅速的全程。
  “讨渔翁”进食也非常有趣,它会用灵活的头部和尖嘴,将鱼虾等猎物朝树枝或者石头反复摔打,直到猎物停止挣扎,然后,前后左右地摇头晃脑调整鱼头的方向,甚至将猎物抛向空中,快速接住,完成吞咽动作。整个过程既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滑稽,又有小心翼翼、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讨渔翁”有一个习性与其他鸟儿不一样,它们不是衔草在树上做巢,而是在临水的高坡上,用它们尖锐粗壮的嘴作为工具,凿洞为巢并在里面产卵孵化下一代。在我们常去游泳的一段溪道,小伙伴曾告诉我,峭壁上有个“讨渔翁”洞巢。我随大家爬上去看,果然有个洞,只不过翠鸟已经长大飞走了,只留下几根羽毛散落在洞里。
  我曾见过村里有人养画眉、斑鸠、八哥甚至老鹰当宠物,但是没见过养“讨渔翁”的,除了它以鱼虾为食难伺候之外,据说“讨渔翁”是有性格的鸟儿,难以长期被关在鸟笼里生活。有一次在市场看见有人兜卖“讨渔翁”,那几只可怜的鸟儿用爪子紧紧地抓住网兜,圆圆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惶恐无助,令人不忍心与它们对视。
  我循着“讨渔翁”飞走的方向望去,山溪的另一边的小山上树木葱茏,隐约间传来更多似曾相识的鸟儿鸣唱声——随着绿化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鸟类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鸟儿在溪边、河岸、湖旁等安家,我热切地期待着,一场又一场不期而遇的重逢。我还不知道莆田学院把地征去以后,“讨渔翁”会不会继续在山溪旁出没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