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古诗文里蟋蟀鸣
【发布日期:2020-08-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秋夜又闻蟋蟀鸣,听,丝丝缕缕、高高低低的“唧唧”声正从千年的古韵中飘来,它们用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纵情高歌,讴歌秋天的成熟和绚丽,让人心澄目明,心旷神怡……古籍记载说,最早养蟋蟀起自唐时的长安。五代人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后来,人们发现蟋蟀有好斗的习性,于是先在宫庭中兴起斗蟋蟀之戏,后来上行下效,在民间渐渐发展成赌博。宋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说,唐天宝年间,长安人斗蟋蟀成风,“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为资付之一喙”,可见为了小小的蟋蟀,人们竟不惜血本。宋代姜夔题记:“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明代诗人顿锐的《观斗蟋蟀》曰:“见敌竖两股,怒须如卓棘。昂臧忿塞胸,彭亨气填臆。将搏必踞蹲,思奋肆凌逼。既却还直前,已困未甘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蟋蟀激烈争斗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并由虫及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超然态度。
  岳飞在《小重山》中写道:“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这是他在借蛐蛐诉说自己的哀怨孤愁。南宋宰相贾似道养斗蛐蛐误了国事,遭人唾骂。明宣宗朱瞻基下令各地进贡蛐蛐,致使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聊斋志异》里的《促织》更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大胆揭露:“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不管怎样,蟋蟀不但被帝王将相赏玩,而且也被平民百姓喜爱。如此,蓄养之技得以发展,以致寒冬之际,也有人笼之入怀,招摇过市。《帝京岁时纪胜》载:“偶于稠人广座之中,清韵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声,助人叹息,而悠然自得之甚。”可以设想,寒冬降临之时,乡野一片寂静,善养之人,怀中小虫振翅高鸣,其声时断时续,这该为进入漫长冬季的人们带来多少大自然的享受?“盖其鸣时铿锵断续,声颤而长,冬夜听之,可悲可喜,真闲人之韵事也。”
  很多人都有小时候逮蛐蛐的经历,那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回忆。明人王醇有一首《促织》诗,写儿童夜捉蟋蟀的稚态:“风露渐凄紧,家家促织声。墙根童夜伏,草际火低明。入手驯难得,当场怒不平。秋高见余勇,一忆度辽兵。”尤第三四句,颇有意趣。
  长安八月蟋蟀鸣。听蛐蛐,蓄蛐蛐,斗蛐蛐,皆自唐时的长安起,以后逐渐演变成了中华的蟋蟀文化。如今每到秋季,“芙蓉叶上三更雨,蟋蟀声中一点灯”,蟋蟀成了社会各界人们喜爱的“人间第一虫”。 □寇俊杰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