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李绅的悯农诗,经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渲染,感觉身为农人,简直就是受苦受难,是上苍的惩罚。接触到“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一首,心想比起“汗滴禾下土”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农夫,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的人。民以食为天,都不种粮,那都喝西北风吗?这么想着,竟有些茫然。茫然来自于我涉世不深,对于农业和农民了解得不够全面。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该有所作为了,坐吃山空,那日子不踏实。他们于是或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或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要知道,整桑理水是越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是农事的序幕。看农人的迫不及待,似乎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农事的期盼,也许在他们看来,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只有劳作,才会得到想要的果实。“长腰玉粒出新舂,秋获真成亩一钟。衣食麤供官赋足,何妨世世作耕农。”陆放翁的这首绝句,能读到的是欢欣的豪情,操劳农耕有哪不好?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笔下的农耕,分明就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撇开丰盛的饭菜不说,单是翠绿的树林苍青的山峦,那种上接灵气下接地气的氛围,也只有置身于田园之中,才能心领神会。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淳朴憨厚的人情,满满的幸福油然而生,此种情景由不得你不沉醉。 出生在乡村的我,见过的农耕的场面自然不少,大集体的时代,物质生活是相当的贫乏的,但是大家集中在一起劳作,总能听到快乐的说笑声。记得有一次我眼见的插田,一块水田里,十几个青年男女在弯着腰你追我赶,被超过的要唱一首歌,歌声于是也就没有停止过。那样的场面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悄悄挽起裤管滑进水田,以至于我那天因为迟到而被老师罚站。后来学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不禁哑然失笑,我不就是那个学种瓜的小男孩吗?也煞有介事的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只是把秧苗插得东倒西歪的,好在快乐的人们沉浸在他们的快乐之中,哪里注意到我这个小屁孩的瞎胡闹。 毕竟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传统的农耕在渐行渐远,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先秦时期民间就流传着《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品味起来,感受到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一副太平盛世其乐融融的图景。而北周的庾信的:“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的是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生活品质的提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中国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范方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