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乐水,自在半山此文集
【发布日期:2020-09-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初拾此书,看到书名《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原以为是鸡汤尔尔,但直觉告诉我必不是如此武断的结论。书封面的左上角映入眼帘的是“半山文集”四个字,问了编辑朋友,方知是时下金句频出的“半山先生”所创的文集。
半山何许人也?他非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毕竟他未有叱咤风云、封官拜相;他非清代僧人徐在柯,喜好游览、留下画录,成为水山意境的写意者;他乃是当下事业成功时,激流勇退,半山独居,潜心读书著作的“半山先生”。
“人想要寻找自我,最先遇见的就是孤独”“比互相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不理解的地方去发现彼此的尊重”“每个人都还藏着一个干干净净的自己,遇见了便会落泪”“现在才知道,一路走来的风尘是拍不掉的,你得像蚌一样,把砂粒变成珍珠”……这是半山先生文字中的“真”。
思辨与文采,实力与担当,低调与奢华,也许正是半山先生的通透。这本《半山文集》共有五个篇章近70篇文稿,不似普通的网文般快节奏,更多的是沉淀。字里行间不跟风、不追风、不简单,有的是真正的自我想法,可称得上网络里的一股文字清流。
人生是一场修行
何为修行,应指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这份修行不关乎修养,而在于智慧;不在于外界的评判,而在于快乐的心境。
修行是对习惯的打磨,不仅包括行为习惯,还有内心习惯。修行的目的是让自己的习惯更能符合天地间的秩序,接近自然而然。习惯,决定了一个人怎样做事,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与自己相处。好的习惯更是智慧的承载,是和谐秩序的体现。
修行,它并不高深。它修的是存在,是把不自然的存在,修正为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最初修的是心性,等心性修平静了,便自然地走向了灵性,那是融通万物的灵性。它并不高深,而是从平淡的日子中找出幸福感。
由此可见,人生其实就是伴着修行在不断地前进过程中。当我们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选择了面对,那么我们就会理解,会放下,会渐渐感受到生命的干净和纯粹。一旦我们面对并理解了事物,再次遇见时便不再成为困扰,而是轻松地去处理,进而达到“通达”的境界。
比如,人们在某种前提条件和氛围下,可能作出一些真情实感的承诺,后来因为心境的变化,某些“承诺”消失了。这种事情其实既正常,又不正常。正常并非当时不当真,而是事后再“当真”;不正常,无非是个人诚信,看清人性罢了。如此,那些“风中的承诺”也就释然。
随着人生经历、阅历的深入,正常人都能够从生活之中一桩一件地去理解自己,从中发现世俗带给自己的种种偏见,解除人生的种种困惑,逐渐抵达豁达的境界。“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这才是人生对“我”的修行吧。
人生离不开冬藏
古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或许多数人都喜欢春天的萌生、夏天的滋长、秋天的收获,唯独不喜欢冬天的冷寂。然而四季的丰富其实并不在于“秋收”,而在于“冬藏”。“藏”本身是种幸福,它决定着明天,决定着人生修行的方向。
“冬藏”的说法,着实是比较有魔力的。人们的想象力都包涵在其中,又有智慧在当中孕育,它有着事物高潮之后的平静,更有着承前启后的力量,那是凝结流动的美感。《周易》有“元亨利贞”的提法,而“冬藏”就是一种“贞下起元”的基础。
人们常说:爱回忆,是人开始衰老的标志。人们害怕自己老去,也许是未能品味“老”的好处,就像年轻时不懂得“年轻”的好处一般。人生的前半段,我们拼命去经历死磕,遇到困难时才拿出几秒来自我反省,然后再拿出不知悔改的自己前行,欢天喜地过完下半生。
其实,把“冬藏”放入人生,“藏”的是自己的经历,是人生的丰富,还是迎接新岁月的新思路。《论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中年时人已基本定型,那么你为何不选择用更好的状态去演绎未知的精彩?
人们说到了中年,应该学会看透不说透。的确,沉默是种智慧,是种对生活的尊重,尤其是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事物面前,文字始终会变得贫乏。沉默也是一种“冬藏”,是静水流深,是对生活的一份优质选择。
人生做最美当下
孔子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种心境,回归本心,活在当下,才能看到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我们在修行的当下,要做最美的自己,仍然需要修习智慧。
看见:那是见细节,见整体,见联系。学会看见,就是要尽量运用完整的视角看待事物,以不带观点的纯粹观察来看世界。一种“看见”即是一种解放,是打破局限的智慧,是融入自然的智慧。
镜子:那是人际之间、物我之间的投射。人所喜欢的对象,投射出一个值得喜欢的自己;人所厌恶的对象,投射出一个让人厌恶的自己。人生智慧的精髓,不在于怎样去认识事物,更在于人怎样去领悟与事物在一起的“人”。
独立:学会认识孤独、享受孤独感。任何人都应该是个独立的整体,但多数人感受不到。人们不断向外求得心安,却越发得不心安。其实,早有智者提出“莫向外求”的观点,那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存在感,而不是从别人的认同中找存在感。
独立有三重境界:生活上的独立,那是生命的基础,可以养活自我;精神上的独立,那是不依赖别人就能找到愉悦自己的快感;灵魂上的独立,则是“无我”状态,是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那将达到最大的独立。
半山先生有段关于智慧的话,值得品味:生活建立在独立之上;做事建立在兴趣之上;思考建立在自由的视角之上;领悟建立在经历之上;修养建立在真实之上;关系建立在尊重之上;幸福建立在细节之上;财富建立在内在的丰富之上;智慧建立在以上这些之上。
面对生活,我们要有“每天都是新的一天”的智慧。这要求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其中存在的无限的感觉,找到归宿的感觉。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是还生命最大的自由。过去的被领悟,现在的被感知,将来的生有去处,心有归途,这才是半山先生传递给我们的智慧吧。□徐捷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