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头亭戏台
【发布日期:2020-09-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头亭即原城涵古驿道的辰门兜村东古戏台,原来有个瑞云祖庙,供奉莆仙戏神雷海青,旁边有五帝庙,原为驿站所在地,过去凡出远门者,必于此拈香礼敬一下本方神只圣明菩萨。瑞云祖庙后院祀观音,称观音院,院中有古井一口,为莲花倒覆井栏,现俱不存。庙门口原有抱鼓门当一对,我小时候,经常在其上骑坐,朱门高栅,槛外是带屋顶的观戏棚,前一方石条方埕,那时,城里去四亭、郊下、辰郊、荔浦均经过此地。我家离头亭仅数百来米之距,头亭戏台一年四季歌笙不断,梨园弟子开戏棚,或者逢年过节,均来此谢戏娱神。故久闻戏曲笙歌,词调悠扬婉转。
  头亭周围,除了村庄屋舍,便是田畴和沟渠,荔枝林沿河沟岸蜿蜒曲折,田陌纵横间,是农业时代的古朴和宁静。八月荔枝尽后,秋风起,暑气渐消,夜间,农闲的村民便簇集于此,纳凉观戏。长乐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十二“物部四”:“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明代莆田人姚旅《露书》卷八“风篇”中记载了莆仙戏使用的一种特殊笛管乐器:“以蒹芦为之,莆中谓之芦笛。然亦莆中多此,岂余所见未广耶?”芦笛,亦名觱篥,胡方之笛,殆莆仙戏起源于唐宫廷梨园戏,唐时,胡笛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演奏,故此物竟迁播遐方,远至万里之外的闽中小邑有了此雅乐。近代莆仙戏乐器又增添了扬琴和电子箫管等新器,原先的锣鼓、梅花(唢呐)、芦笛(觱篥),琵琶、阮、箫、高胡和二胡,原先的筝后来为扬琴取代。至于觱篥一词,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下:“筚篥本名悲篥,出於边地,其声悲亦然,边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篥,有类于笳”。莆仙戏中独有的芦笛,即筚篥(觱篥),与高胡、二胡一起,在悲唱段时起音,使演员的唱腔一咏三叹,婉转欲绝,戏中以此来拟哭腔和悲声,那声音高亢、悠扬,细柔而哀怨,百啭不绝,台下往往啜泣声起,竟与台上演员一样入戏。莆仙戏曲复杂多种,光曲牌就有上百种,行当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以净、末、丑为台脚,生、旦为台柱。丑角多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如《春草闯堂》里的丑角轿夫,半蹲着腰步,头如鸡啄米般前后晃动,双肩上下耸动,随着步子和腰身耸动,形态滑稽可笑。唱腔多以拖腔为长,音节间隔长而多转折音调,演唱者一开口,即能招来满堂喝彩。莆仙戏大师黄宝珍的唱段,久听不厌,哀婉转折,将戏剧人物刻划得淋漓尽致。她当年每一出演,戏台下必爆满,观者拥塞挤摩,以致多让场面失控。闻其声,如玉音乳燕初开腔,婉转百回心啁哳。
  戏台上灯光映着华帷彩帐,穿着光鲜亮丽的演员车轮般上上下下,出将入相,台下是痴迷的观众。头亭笙歌不绝,是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记忆。台场外,是卖花生浆、油饼、葱馃和扁食的货担,原先很少有三轮车,就肩挑手提,一只烧柴的烘炉上架一只大铝锅,另一头是碗碟瓢勺和水桶,那锅里咕嘟嘟地响,汤鲜味香,添把柴加把火,水就滚开了,下几粒豆腐丸、扁食,撒把葱花。香气就将人们的馋给勾了出来。大人多专注于戏剧的情节,不为所动,小孩子就没那耐心看戏了,来这里就图吃个痛快。于是,各有所钟,倒也两不相扰。
  戏终人散去,头亭戏台前恢复了宁静,一地的瓜子皮花生壳,头顶,那弯新月如勾,天幕湛黑如水晶,星星散淡,演员们回到瑞云祖庙后堂卸妆,灯光绰绰,人如雾里的一团水墨。□陈元武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