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陈国孟)进入10月以来,正是中稻成熟收割季节。仙游县游洋镇农民抢抓农时,利用晴好天气赶收中稻,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劳作的村民和农机收割忙碌的场景,户户门口都晒满了黄灿灿的谷子,成为秋日暖阳下乡村的一道美丽风景。 被誉为“山里粮仓”的“梧椿洋”,游洋溪两岸一片片丰收在望的稻田里,稻浪层层叠叠,沉甸甸的谷穗随风起伏。伴随着穿梭在稻田作业的收割机轰鸣,一排排稻秆被割断,金黄的稻穗被整整齐齐卷入脱粒仓带齿的叶轮中,脱粒、吐秆、稻谷装袋一气呵成;机器过后留下排排整齐的稻茬,一块约两亩的稻田十来分钟就收割完成,一袋袋饱满的谷粒则装进路边等候的卡车里,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收割效率。 昨日,笔者利用返乡的契机在“梧椿洋”采访时发现,农田里只要有收割机作业的地方,基本上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出现,有的手提塑料桶,有的背着竹篓,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捡拾被遗漏、散落在田里的稻穗。像这样捡拾稻穗的,全镇共有100多位留守老人,在镇村发动下,深知一粒粮食一滴汗的这些乡村老人利用空闲时间,前往已收割的稻田里将丢散在稻田的粮食一粒粒捡起,确保谷子颗粒归仓。 据悉,游洋镇17个村依托山区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以及有关部门对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等的示范和推广力度,水稻种植连年取得好收成。今年全镇中稻种植面积达1.1万亩,涌现了近20户种植大户,由于水稻抽穗灌浆期恰逢天气晴好,没有遭遇台风暴雨,并注重加强直播高产栽培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从种植到管理再到收割,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超过了90%,实现从人蓄“小劳作”到机械“大生产”的转型,保障了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平均每亩预计在1100斤左右。 “丰收的粮食得安全归仓。”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卢玉山说,“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等于建设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我镇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采取捡拾稻穗的方式大力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预计至10月底约可拾回稻穗1万多公斤。” 据了解,机械化收割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靠边站”,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还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农业产出成本。但是,现在的水稻收割机在山区还不能做到颗粒归仓,由于收割机作业时,一些水稻在田头路边会无法被收割,这样一来田边地角会留下一些稻穗。对此,当地一些素有爱粮如金习惯的陈秀春等老农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中并不缺吃穿,但出于爱惜粮食的考虑,“闲不住”的村民便会结伴到田间捡拾稻穗。一天下来,每位老人能捡上十来斤的稻穗。 “相比司空见惯的‘舌尖上的浪费’,收割机驶过的田地粮食损失也是令人心痛,由于精细化程度不够,收割机拔禾轮的滚动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脱落,有的脱粒不彻底,特别是田块不规整、带来的机收难题,边角地狭小,无法机收,导致不少浪费。幸好老人们满田的寻觅捡拾稻穗,将辛勤耕耘获得的稻谷颗粒归仓,体现了农民勤劳节俭、爱惜粮食的传统美德,真的很好。”今年家庭农田承包流转了70多亩土地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陈玉焰乐呵呵说,“不然,现在家家户户没有放羊的猪牛鸡鸭,放任在田还会招引野猪肆意出没,拱坏田埂,破坏农业设施,更对村民安全带来隐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