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三座文峰宫 您都去过吗?
【发布日期:2020-11-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岳剑锋 傅赐明】
市区文峰宫
说起文峰宫,熟知的人最先想到的是位于莆田市区文献路与古街“大路”交汇处的文峰宫。地处闹市区的文峰宫地位突出,凡是前往湄洲祖庙瞻拜祭祀妈祖,或海内外妈祖回娘家,都要先在文峰宫祭祀或驻驾,再从文峰宫起驾往湄洲岛妈祖山湄洲祖庙,以示正式和隆重,这已成为一惯例。
得知是晚报记者来采访,“看宫人”特意带领记者瞻仰了文峰宫内所奉祀的南宋木雕妈祖神像。这尊南宋木雕妈祖神像工艺为贴金加彩,像高72厘米,发髻形式及身着的服式应该是正宗的宋代妇女装束,最初是供奉在阔口村的“白湖顺济庙”,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流行,群众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是妈祖显灵救了众生。斯时玉湖陈俊卿为了感谢妈祖恩泽,献地建“白湖顺济庙”供奉妈祖。随着妈祖封号不断上升,朝廷下诏钦定地方官吏每月朔、望(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进香朝拜,每年逢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还要举行公祭。因当时宫宇位于城郊,距荔城约五里,祭祀时官府得兴师动众,诸多不便,加上改朝换代后,城郊治安较差,所以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顺济庙”妈祖迁入城内。
最初的文峰宫只建宫宇一间,后来增建宫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向宫后“凤山寺”的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加披屋(安放神龛及銮舆等),殿的廊沿前设一个天井并在天井边建两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竖立一对青石檐柱,大门两旁立抱鼓石。门簪上竖挂一块“文峰宫”宫名匾,系清道光年间林扬祖(陕甘总督,二品大员)所书。主殿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合构的两个木排架。殿前设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的作用。
也就是说,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坐北朝南的宫门是扩建后的山门,最初的山门在宫内主殿西面,东面是妈祖金身所在,因原来的山门坐东朝西,与市区西面的凤凰山的文峰相对,所以给这座“妈祖宫”取名文峰天后宫,也称文峰宫。
现如今,文峰天后宫已成为两岸同胞妈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每逢妈祖诞辰纪念日、妈祖羽化升天纪念日等日子里,都有大批妈祖信众谒祖进香。
新县文峰宫
“湄岛钟灵推第一,文峰独占有谁双”。
这是新县文峰宫正门两副古柱楹联中间的一副,涂有金漆。据村里的老人讲,这是莆田最古老的“文峰宫”,它的宫名来自村里北面的文笔峰。而文峰宫所在的村落叫文笔村,大概与文峰宫一样都取名于文笔峰这座山峰。
从莆田市中心驱车赶到新县文峰宫需要一个多小时。早晨7点,文笔峰整体看上去“浓墨重彩”的,如同蘸满墨汁的笔锋,但又像是一个“山”形的笔搁。从远处还能清楚地看出山腰处有座寺庙,上山的路也时不时地闪现在青葱的山林间。文笔峰位于新县镇大街的西北面,像是一块大屏风护卫着山下的这片土地,使这里成为一块风调雨顺的山居宝地。
据史料记载,现辖管文峰村的新县镇,是古兴化县的县城。最初的兴化县肇创自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县治原在游洋,后因交通闭塞,虎患频仍,人口减少,元皇庆年间,县城从游洋迁到广业湘溪,即莆田县新县。“新县”一词,故名思议为新的县城,故流传并沿用至今。
县治的搬迁,人员地迁移,各种信仰场所也落地到新址。从此,新县也就有了妈祖庙、城隍庙,而文峰宫里供奉的正是妈祖。
文峰宫历史悠久,但也历经磨难,命运多舛。自元皇庆间(1312—1313年)迁建后,元末毁废;明初重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兴化县废,土地并归莆田、仙游二县,文峰宫一度长年失修;清乾隆年间由乡人集资重建;解放后,破除迷信,又一度荒废,改充生产队仓库等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旧立新,使这里彻底夷为平地,宫内的匾额、碑刻也一度失散。
采访中,住在宫边的老居民柯大娘告诉记者,现如今的文峰宫,是在1997年重新恢复的,且修建在原址上。重建时,侨胞和众乡人善信捐金解囊,并四处搜寻文峰宫旧物,这才有了现在仍可以看到的龙柱、浮雕、石柱、旧条石等石构件。由于有些原石构件被损坏严重,村里打造了新石料代为补上。柯大妈指着宫门外两侧的两只大石狮,然后又引领记者观看了放置在宫内天井边上的两只黑旧且残损的小圆石狮。一新一旧,一前一后,无意地摆放,却似乎向世人诉说文峰宫的苍桑岁月。
在文峰宫正殿靠天井的屋檐下有一对盘龙青石柱圆润苍朴,很是值得细细欣赏:一条青龙自上而下盘旋着,龙首昂起,似威吼。石柱下方波浪层层,翻江捣海的。浪中还有鲤鱼腾跃吐水柱,鱼身上的鳞片虽历经苍桑岁月,仍清晰可辨。有这条大龙,居然还有一条小龙从石柱上端的云纹之中探头张口,与大龙相向,好不威武。
殿内共有八根方形石柱,形成一个“四”字。最外侧四根没有题刻,但里面的四根石柱却是浮雕不断:文武官员的身姿举止很是生动,唯一遗憾的是所有人物都缺失头部,还有的断臂断腿的,这主要是历经了文革期间的磨难。
除了人物浮雕外,内四根石柱上还刻有众多的诗联,刻痕有些潜了,但细细辨认仍可见其中的端倪。如“漂海元功标砥柱,参天广业峙文峰”“泽沛湘溪昭圣惠,峰回枫岭振人文”“后德无亏拟配天,母仪克树尊称圣”,这显然是对妈祖的赞誉之词。
从文峰宫出来,沿水泥村道爬上宫边的一座小山顶,一尊妈祖大石雕像面朝东方,慈祥矗立着,山下正是整个文峰村。这尊妈祖像外形与湄洲岛的妈祖石像一模一样,据说在高度上略低一些,居第二。文峰村内有一片四百多亩的山区良田,现已专业种植香芋,无人机喷洒等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在这里并不鲜见。而说到历史古迹游览点,良田中有观音庙、文笔峰上有古道古庙,村落中还藏有城隍庙,这些都值得游人细细寻踪。
逛累了,花两三元来一块新鲜出炉的“左夷米果”,咸、凉、滑、弹,溢满你的口腔,充实你的胃。走时,带回这里有最出名的“新县方糕”、山里白米果。
宫利文峰宫
“宫利文峰宫是怎么来的?”一到华亭镇宫利村文峰宫,这个困惑记者多日的问题,被记者先后抛向在文峰宫内见到的两名“看宫人”,结果是不清楚。事实上,在遍寻了相关史料,也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直到李良驹老人的出现,才有了一个有待于进一步考究的答复。
“我们这个村原来不叫宫利村,1950年之前叫文峰乡,管辖着包括现在的宫利村在内的一大片村庄。”现年75岁的李良驹老人清晰地向记者讲述了文峰宫的来历。而他的这段记忆,是从爷辈、父辈那里传下来的。
据悉,从文峰乡到宫利村,一切源于当时的一段变故。1950年的文峰乡属于晋江专员公署管辖,由于建国初期匪患仍时有出现,文峰乡掌管乡公章的干部连人带章被土匪掳走并被杀害。从1950年6月起的新中国土地改革持续到1952年基本完成,因文峰乡公章下落不明,在进行土改总结文件等工作中无章可用,1952年晋江专员公署遂放弃“文峰乡”地名,之后才有了宫利村,并一直延用至今。
“也就是说,现在宫利村的文峰宫早有其名,得名于当时的文峰乡,与行政区划名一致。”李良驹老人很遗憾现在并没有碑刻、文本可以直接证明文峰宫的来例,这也是目前所能查询的史料中没有讲明宫利文峰宫的宫名是怎么来的原因。
作为妈祖宫之一,宫利文峰宫始创于明天启年(公元1621年),距今399年,历史并不是很久远。最早的文峰宫建在宫利村七沟作梁的胡桂庄山坳里,后迁址桥顶,在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再迁址宫利水度自然村与利温自然村接壤处。文革期间,宫利文峰宫被拆得片瓦不存,1982年,村民及众信众捐资重建文峰宫。2005年,宫利文峰宫列为“春风文化站”活动场所,成为既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村民读书看报、文化娱乐的休闲去处。
现在的宫利文峰宫经2011年新建整修和2014年扩建,宫墙砌砖、雕梁画栋、神龛神像、楹联壁画、文化广场、戏台古树,处处展现古宫新貌。该宫坐北朝南,背枕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三紫凌云”西座的紫微山脉。宫门对面左翼为大象山,右翼为狮子山,巍峨峻峭,如卫士守卫文峰宫。宫前有一蜿蜒小溪,常年流水不绝,滋养着两岸的生灵植被。宫前300多年的古树红豆杉,如展翅凤凰,与狮子山上一牡丹状巨石形成“凤穿牡丹”盛景。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