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神话妖怪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0-11-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徐捷】
相信每位中国人都看过《西游记》,知道孙悟空访仙山求长生、学武艺求自保,上天入地七十二般变化,甚至为了心中的不平大闹天宫;知道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取经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妖怪;还认识了诸如牛魔王、白骨精等妖怪,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细心的你们不难发现,《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给梁山好汉赋予了天罡地煞的“正名”;《红楼梦》开头就说,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吸取日月精华,幻化成为贾宝玉出生时口中含着的扇坠玉石;就连《三国演义》中也有“火德星君”(第十一回)等客串。
“神话”原本并非中国传统国学的组成学科,它在20世纪初年,经由日本从西方传播到中国。然而,中国却是神话大国。如果离开神话,就无从理解这个五千年的东方文明古国为何称为“中国”,其主体民族为何称为“汉族”,还有那些“飞龙在天”等熟悉的名词,均是神话思维符号。
为何中国妖怪不如外国妖怪出名
有着日本漫画第一人的水木茂曾经说:“日本妖怪至少70%来自中国,日本本土的妖怪不过10%。”为什么日本妖怪能够风靡全球,其源头中国妖怪却连国人自己都几乎遗忘了呢?有着“搜神馆主”别称的张云用他的新作《中国妖怪故事》给了我们些许启示。
在这本《中国妖怪故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等传统为人们所熟知的著作,还能窥知《异苑》《玄怪录》《睽车志》等不常见的古籍。细细数来,全书共辑录了300部典籍,也算是对传统典籍的一次大整理。
这个现象的背后,不仅折射出我们长期将志怪类作品的研究置于冷门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将志怪研究视为迷信的误区。反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由文学博士、佛教哲学家、教育家井上圆了创立妖怪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妖怪作为学问进行研究的国家。
对妖怪的研究,需要系统地整理相关文献。以往看到的关于中国妖怪的故事,其实只是对《山海经》的具象化,个别还结合民间故事,并未超过这个范畴。张云的这次整理,填补了中国妖怪学的空白,倒是成为一本开宗立派的妖怪大辞典。
《中国妖怪故事》中包括1080种妖怪及其故事,将妖怪分成“妖、精、鬼、怪”四个大类,并对每个大类都有明确定义;同时,还将很容易造成干扰的“神仙”“异人”“异象”排除。可以说,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科学的分类体系。
具体说来,“妖”是人所化或者动物以人形呈现,比如狐妖;“精”是山石、动植物(非人形出现)、器物所化;“鬼”是幽灵、魂魄等;“怪”是人不熟悉、不了解的,平常几乎没见过的事物,或者平时有见,但和平时所见有很大差别。
从上述妖怪分类可以看出,中国妖怪文化极为丰富,可以用于创作的素材极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到了2016年香港电影《僵尸》宣告了“僵尸”淡出电影题材,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常见于耳畔的《新白娘子传奇》《倩女幽魂》《封神榜》《捉妖记》等。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似乎让人看到中国妖怪的“复兴”。然而,随后火起来的依然只是玄幻、魔幻、穿越。在新兴的动漫和游戏产业中,中国妖怪几乎踪迹全无,年轻一代接受的是日本妖怪,并形成了日本妖怪粉丝后援团。上述种种,可能便是中国妖怪不够出名的原因吧。
妖怪文化有着特殊的承载与意义
妖与怪,最初是古代人对不常见不可解释的事物的想象。后来又成为桥接希望的载体,将现实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妖怪世界的可能。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从一开始便塑造着我们的文化格局和文化想象。它们是人类童年真正美好的“梦”。
在民间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借助神怪来表达一些美好的愿景或是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中国妖怪故事》巧妙地收集整理了这些故事,它们非常好玩、新奇,既让人觉得脑洞大开,也让人觉得忍俊不禁。可贵的是,这些故事均为白话文叙写,语言质纯朴素,描绘客观理性,不带主观性。
有些故事透露了古人对于生活的愿景,生命的渴望,和对人性的理解。比如,有个名叫“喜”的妖怪,生长于水流穿过的石头缝间,模样像黑色的小孩,叫唤他,便可给人们带来食物。它寄寓着人们对于“生”的希望。故事来自《太平御览》,作者张云在每个引用的故事后都标了出处。
又比如,《法苑珠林》中记载了名为“火烧食鬼”的鬼物。主要是描述有些人生前贪婪吝啬,总是从僧人口中夺食,所以死后先是下了地狱,进了鬼道,并且常常被大火炉烧身。妖怪和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品行恶劣之人的厌恶,希望他们能够受到惩罚。
有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象。比如,徐铉《稽神录》中记载名为“卖花娘子”的鬼故事。大致内容是:鄂州有位农家子弟,当官后想娶富豪家的女儿,就派人把自己的妻子杀了,声称妻子是被盗人所害。后来,变成厉鬼的妻子和婢女化为卖花女子来寻报复,也揭示了负心汉的下场。
诸如此类,在于用心体味。《中国妖怪故事》为我们系统揭开了“万物皆妖”的真相。的确,不论动物或无机物,精怪信仰的中国原理就是:万物皆可成精。在这个人类与妖怪共存的世界里,人们以故事为镜,妖怪为鉴,写出了浮世悲欢的人生百态。
我们都生活在懵懂的“神话中国”
妖怪在不同的时代被艺术家们赋予新的形象和新的生命。我们不妨也来追溯起那个“万物有灵,万物皆妖”的历史,跟着妖怪的文学形象、功能和文化想象的发展和演变,领略“神话中国”的特殊魅力。
先秦时期是妖怪文化的酝酿和初步形成时期。妖怪不仅散见于《春秋》《楚辞》等各类书简中,也出现在志怪文学中。它们主要来源于古的传说、英雄和奇异的自然物种。它们多为半人半兽、多头多身、吞天噬地、气势磅礴,充满了雄浑的浪漫主义气息。
这些妖怪故事内容上略显幼稚,而且情节较为零碎,却也算初露峥嵘。比较完整的当数“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庞大的妖怪记载量、著名的古代神话传说,使得《山海经》成为妖怪文化独一无二的宝库。
到了两汉时期,志怪文学趋于成熟,妖怪渐渐形成文化符号。这一时期,妖怪形象开始脱离半人半兽、能力巨大的“创世”级妖怪,而更加趋向于大自然。妖怪故事则开始趋于完整,有了一些起承转合的情节波澜,甚至同著名人物、著名故事联系起来,总体比较精炼,篇幅不长。
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文学作品进入井喷状态,题材广泛,包罗万象,篇幅方面也由短往长发展。比如,《搜神记》便搜集各种民间关于鬼怪、神异以及神仙方士的传说,内容也渐渐体现现实性和时代感,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苦难和群众对理想的追求。
到了唐朝,传奇小说成为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一定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能够充分反映作者思想。故事也从短篇、碎语,演变成长篇,结构曲折回荡,文笔优美,比如《柳毅传》。宋代的妖怪便有了集合体,还为后来的《西游记》等提供素材。明清时期,更多优秀妖怪文学涌现。
可以说,宋元明清时期既是妖怪文化的巅峰,也是中国志怪文学的绝响。这些妖怪源于生活,新的妖怪一般有连贯性或综合性。此后,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妖怪文化发展受到阻滞,直到近些年份才重新引起关注。
尽管中国妖怪文化已停滞百年,但庆幸根基深厚。所幸的是,有张云的悉心发掘整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咱们自己的妖怪文化,把其发扬光大。也希望,今后的某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将这些妖怪故事娓娓道来,并自豪地告诉伙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妖怪,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妖怪。”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