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玲珑百态 婉转流芳
——莆仙戏名旦黄宝珍
【发布日期:2020-11-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郑嘉璐 文 图】

         

     

 青年时的黄宝珍与林德镗

黄宝珍剧照

         “有戏才、戏德好、戏艺高”——这是莆仙戏著名编剧杨美煊先生对黄宝珍的评价。黄宝珍,福建莆田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34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从小跟随母亲到家附近看戏,再加上其大姐进入戏班演戏,耳濡目染之下,喜爱戏剧的黄宝珍四处寻找学习莆仙戏的机会。然而学习之门起初并非完全敞开,四处碰壁的阿妹丕最后得到了姐姐所在戏班的鼓师雷澄清的赏识,12岁进入了“新移风”戏班,开始为莆仙戏奉献一生。黄宝珍工闺门旦、青衣,善于把传统科介融入角色,所饰人物既有古典女性美,又有浓厚的莆仙戏韵味,是莆仙戏首屈一指的“金嗓子”,莆田人的“阿妹丕”,也是丈夫林德镗心中的国宝“熊猫”。

  “小时候我唱戏也是非常卖力,不遗余力。别人的我要唱,我自己也唱,非常重视。一到舞台上,我从头到尾(都在)看剧本,也一直在伴唱。所以练得我的嗓门比较耐唱,不容易哑喉咙。”
  ——黄宝珍口述

        黄宝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莆仙戏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唱腔音色甜润,吐字清晰,情感委婉细腻,舒展自如,极具醇厚的地方韵味,被公认为莆仙戏的“金嗓子”。黄宝珍认为,莆仙戏的韵味,离不开莆仙方言。在接受乐师指点的同时,黄宝珍亦刻苦训练,不遗余力地精进自己的技艺。除了在伴唱时从头到尾大声地跟随音乐练唱外,她还主动向乐师请教,在晚上练唱时如果发现自己有不足之处,就会在第二天早晨拉着乐师练唱。发准每个音,掌握每个韵,理解每个角色,练好每个基本功……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排练厅里,无论是身穿戏服还是平常装扮,当黄宝珍老师上场时,她的一颦一笑,让人着迷,令人心动。这就是黄宝珍成为“金嗓子”和莆田人心中的“阿妹丕”的原因。
  黄宝珍认为,要演好戏,就要深入角色,读透剧本,因此她非常重视剧本。这种肯下苦功的精神让黄宝珍早已将莆仙戏剧目牢记在心,甚至是初入剧团才两个月时,黄宝珍就能顶替临时有事的演员上台演出,且大获成功,剧团的人称赞她“前世学过戏”。如今的黄宝珍虽退休在家,但仍能清晰地记起《米糷思妻》《朱弁回朝》《百花亭》《访友》里的情节,对其中的唱段顺手粘来。
  在学艺过程中,黄宝珍跟随鼓师雷澄清、著名乐师肖祖植、黄文栋、著名旦角吴金松等学习莆仙戏,在唱腔发音技巧、节奏掌握、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日渐受到人们欢迎。
  正是有了这些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再加上黄宝珍平日的刻苦训练,她很快就成为了新移风戏班的活字招牌。黄宝珍对莆仙戏的热爱,让她无惧时代变迁,依然坚守于斯。解放初期,黄宝珍面对戏班纷纷解散的局面,和家人一道,掏出所有的积蓄办了一个家庭剧团。直到后来国家进行戏剧改革,黄宝珍加入了当时新建的莆仙戏剧团——典型剧团,并担纲主演。1954年,在华东戏曲会演中,她扮演《琴挑》中的陈妙常,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她所表演的莆仙戏传统著名剧目,包括《吊丧》《米糷思妻》《瑞兰走雨》等灌录成唱片,由中国唱片公司发行,一直都在民间流传。在莆田有一个说法,“黄宝珍”三字不一定有人知晓,但当你报出“阿妹丕”这三个字时,大家便恍然大悟并开始和你大聊特聊。


  “农村的农民要看我演,如果我不演,他不看。”
  ——黄宝珍口述

        莆田话称小为“丕”,小不点的丫头则会被大家亲切地唤做“妹丕”,黄宝珍就是阿妹丕。在还没有电视和网络的上个世纪,广播里播放的阿妹丕的声音就是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她演唱的莆仙戏《高文举》的其中一个片段是莆田人结婚时常常播放的喜庆音乐。许多人或许从未看过阿妹丕的表演,但是只要一亮她的声音,大家就会立刻判断出这是阿妹丕的声音,并迅速地指出这是出自哪一个唱段。由此可见黄宝珍在莆田人心中的地位。
  早年的演艺经历虽然一帆风顺,但在特殊年代,黄宝珍也曾因出演旧戏而被批斗,甚至想要自杀。幸而自杀未遂,在家人和朋友的照顾下,黄宝珍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1979年,文化部为了抢救地方戏剧文化,组织力量对各地戏曲艺术家的唱腔进行录制,指名黄宝珍参与录制。黄宝珍虽对那个年代仍心有余悸,但依然按耐不住对莆仙戏剧舞台的向往,灌录了《高文举》《千里送京娘》《百花亭》等经典剧目,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特殊的生活经历,让黄宝珍更能体会人生百态,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黄宝珍时常向编剧请教,以此充分地理解剧情,琢磨人物性格情感。在《吊丧》中,她所饰演的祝英台赶往梁家祭拜梁山伯时,看到一张椅子,竟把它想象成爱人的样子,眼光只斜顾那椅子上,用肩膀轻轻地搓,悄悄地推,慢慢地把灵椅挑起,眼里满是眷恋,让人为之动容。
  黄宝珍的嗓音得天独厚,音域宽广,音色甜润,吐字清晰,情感委婉细腻、舒展自如,且极具醇厚的地方韵味,给人以山遥水远的悠扬绵长之感。从艺50多年来,黄宝珍先后演出了《米糷思妻》《孟道休妻》《吊丧》《高文举》《春江》《百花亭》等50多部剧目,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女旦形象,她为莆仙戏剧事业发展倾注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在莆田群众心中留下了一道靓丽的倩影。
  “艳艳怎么啦?您觉得艳艳怎么样?”
  ——黄艳艳转述

        除了唱戏,黄宝珍还积极培养后辈。20世纪80年代,黄宝珍开始参与筹建莆仙戏艺校,第一年便招收了三十多个学生。黄宝珍不以自己的地位名气为傲,面对学生,亦师亦母的她在教学上言传身教,在生活上主动关怀,关心孩子们的工资待遇,为他们的困惑出谋划策。黄艳艳、俞荔香等,均是黄宝珍的得意门生。黄宝珍从小就喜欢看书,这对于体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性格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时,黄宝珍会用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在指导徒弟黄艳艳理解一个贤惠女子的遭遇和情感时,则是用莆仙方言诱导黄艳艳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在遇到挫折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还举了生活中各种的小例子,以此来激发黄艳艳的同理心。现任莆仙大剧院副院长的黄艳艳在谈到黄宝珍时曾提到,宝珍老师只要在外面听到有人在谈论自己(黄艳艳),就会急忙地问道“艳艳怎么啦?您觉得艳艳怎么样?”同是爱戏之人,作为过来人的黄宝珍更能懂得年轻人的困惑和迷茫。
 “我是爱戏如命。”
  ——黄宝珍口述

        作为一名著名的莆仙戏演员,黄宝珍年轻时长年在外地表演,与同是在外地工作的丈夫林德镗聚少离多。1956年结婚的夫妻俩,有17年未能在一起生活。面对妻子说出的“家里的事情我也不管,孩子也不管了”的话语,林德镗并无抱怨,也只微微一笑。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林德镗不止一次说出了黄宝珍是国宝“熊猫”的话语,言辞中并无对妻子的埋怨,只是心疼她受苦时落下的腰伤,共同承担起年轻时无法照顾好孩子的责任。年轻貌美的黄宝珍身边不乏追求者,而当年英俊潇洒的林德镗同样也不缺少爱慕者。历经沧桑的老人回首过往,只认为互相信任是基础。正是因为家中有令人安心的存在,黄宝珍老师才能更加自由自在地投身到莆仙戏的表演中吧。        

                    在排练时,黄宝珍也经常跟着一起唱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