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也说,“兵者,不祥之器也。”《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不可轻言战事,但一旦出师,“必协行险而顺之德。”所谓“顺”者乃行大义、顺民意。 “在《易》,地中有水曰‘师’”。《易经》中的“师卦”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唯有顺天应人,师出有名,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这是“师以众正”的题中之义。此外,在师卦卦辞中提到“贞,丈人吉,无咎。”历来认为作为军队的统帅应该任用“丈人”,即老成持重之人,而军队唯有令行禁止、万众一心方能形如一人;师卦九二爻爻辞讲“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为将者,系国家危亡和君主信任于一身,必须有主见、有担当——“乃克副大君讨贰抚顺、怀柔万邦之命”。 这也是施琅在当时一定要取得“专征”之权的原因所在,施琅任水师提督后,仍受制于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姚启圣虽为施琅的“伯乐”,但是在面临战争的大事时,施琅仍然坚持认为姚启圣“生长北方,虽有经纬全才,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长”。 事实上,在施琅攻台前,“就利用南风还是北风”进攻曾与姚启圣发生过争论,姚启圣坚持利用北风进攻,而施琅则力主乘南风而进,他说:“乘夏至南风成信,当即进发捣巢。盖北风刚硬,骤发骤息,非常不准,难以预料;南风柔和,波浪颇恬,故用南风破贼,甚为稳当。”由于在进军路线、时机等方面意见分歧,施琅难伸拳脚,曾不满地说:“不是总督掣我肘,去年已出兵矣。”为了不坐失良机,施琅不得已一再上疏,请求独任专征。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在给康熙帝的《密陈专征疏》中施琅提出要求专征,“但臣仅掌有水师提督印信,未奉有征剿台湾之敕谕。伏望迅赐颁发,以副转睫师期,俾得申严号令,用以节制调度。” 康熙帝在征询了大臣们的意见后同意了施琅的意见,在《舟师北上疏》中施琅记道:“十月二十日……(兵部同意)总督姚启圣停其进剿,提督施琅如无机会,仍操演兵丁,若有可进机会,统伊所派船兵,相机进取台湾可也等因……” 感念康熙帝知遇之恩,施琅进而感叹:“而扬旌海外,发轫涯涘,神异初彰,阖惠覃布,诞惟圣天子赫濯之威,以致百灵效顺,山海征祥,亹其然乎!”获得专征之权的施琅便可充分施展他的将才,展望即将来临的战事,施琅踌躇满志:“昔贰师剑刺大宛之山,而流水溢出;耿恭拜祷疏勒之井,而清泉奔涌;并能拯军士于渴乏者,着万里之奇功。乃今井养不穷,三军获福。” 所谓“贰师”指的是西汉将军李广利,他是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又称“贰师将军”。据称:“武帝闻西域大宛产良马,名为汗血马,故遣使前往购买,惜每次使者均被杀,钱物全被抢。太初元年(前104年),李广利奉诏率郡国恶少数万人至大宛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沙州都督府图经》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西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利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 而“耿恭拜祷疏勒之井”说的是东汉开国名将耿弇弟弟耿广之子耿恭的故事。耿恭原为朝廷戊己校尉,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在与北匈奴单于的战役中,耿恭因疏勒城(今新疆喀什)边有溪流可以固守,便率军占据该城。七月,北匈奴再次前来进攻耿恭,耿恭招募先锋几千人直奔北匈奴,北匈奴骑兵逃散,在城下堵绝溪流。“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剌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后汉书·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施琅借寻找井水之机,巧妙地引用了古代典故,以动员将士,鼓奋人心,从而使得上下一心,三军用命。而施琅能有此举并非偶然,在施琅渴望平台而时机尚未成熟之时,康熙帝“调施琅为内大臣,隶汉军镶黄旗,久居京城。”这一待就是十三年,但是这十三年里施琅并未丧失斗志,不仅多次上疏请战平台,而且“尝于朝退休闲,翻阅历代二十一史,鉴古今成败及名臣言行可法者,一一具志诸胸中,一时贤公卿习与交游,皆啧啧称道有却榖儒将风”。正是“以史为鉴”,虽身负家仇却能分清“公义私恩”,在攻下澎湖之后,能申明“夙昔结怨,尽与捐除!”的大义,使台地百姓箪食壶浆,台岛不战而下,避免了“子胥鞭尸”的悲剧。 而今,斯人已逝,硝烟已散,曾经的卫城前哨如今已成为两岸同胞乡情同谊的“热络”前沿。或是由于历史的渊缘,距平台之事三百多年后,平海天后宫又与台南大天后宫缔结“姐妹宫”。如今,不仅是两岸妈祖信徒,也经常有东南亚和港澳地区的其他信徒来到平海天后宫进香朝拜妈祖,而对“涌泉济师”和康熙帝敕封妈祖的真正地点仍然有后来者在不停追考。抚今追昔,正所谓:“彼说此说,亦真亦幻,东南西北,同谒妈祖何分彼此;汉矣清矣,为国为家,古往今来,唯有忠义能照汗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