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剧《魂断鳌头》是著名剧作家郑怀兴于 1982 年创作完成的,演绎了一出才子佳人 难成眷属的悲剧故事。“鳌头”中暗含着独占鳌头高中状元的喜悦,但“魂断鳌头”又揭示着故 事的悲剧性。该剧一共八场,讲述了仓部令史陈国仁之女陈玉娥与青年才俊王长卿的爱情悲剧。二人是姑表之亲,青梅竹马,就待王长卿独占鳌头后,衣锦还乡,请旨成婚。但由于科举制度腐 败,名次早已内定,王长卿及第无望。这对急需功名来光耀门楣的王家无疑是重创。因此,陈玉娥权衡之下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听从了父亲和表叔刘好问的安排,同意嫁给主考官——礼部侍郎 沈知章,以此换取王长卿的功名。不知情的母亲和王长卿误以为陈玉娥贪图富贵、背信弃义。陈玉娥上花轿的时候,得悉王长卿高中状元的喜讯,悲喜交加,口吐鲜血。本来抱怨表妹的王长卿 一悉隐情,悲痛万分,愿用一顶状元帽赎回表妹一缕魂。但是,一切都晚了……
莆仙戏《魂断鳌头》剧照
悲剧的冲突在于陈、王二人的爱情和王长卿前途之间的矛盾。整出戏中陈玉娥无疑是悲剧的 中心,剧作家聚焦人物的内心,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和间离、象征、再现等多种手法,表现了陈 玉娥内心的痛苦、矛盾、犹豫和焦灼。戏中陈玉娥抱着琵琶在舞台中间浅唱自己所受的痛苦一场 尤为动人。除此之外,莆仙戏“犯”类曲牌为剧中人表达内心世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辞 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人物内心矛盾和抉择的煎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莆仙戏《魂断鳌头》剧照,林清霞饰陈玉娥
在美学准则上,将人最基本的生命冲动激发并实现是审美情感价值的基本点,这是自我、本 我意识的实现,其中就包括对爱情的追求。但在剧中,二人的爱情和长卿的前途是相互矛盾的。剧中表叔刘好问劝陈玉娥:“侍郎说过,若允此亲,长卿自然高中……王陈两家,门衰祚薄,欲 显门楣,赖你一身。你若拗性,则是不孝、不义、不仁,成为天地间大罪人。”此时,这出戏的 悲剧不仅仅是陈玉娥和王长卿的爱情悲剧,更是一出社会悲剧。以牺牲爱情求得功名,甚至肩负 伦理道德和义务,使得悲剧基调更加沉重。在矛盾对立之中,充分地调动了观众内心对于陈玉娥 的怜悯,陈玉娥的步步隐忍和成全愈加让人痛心疾首。整出戏在第三场中陈玉娥抱着琵琶倾诉心 事时,就已经将这份痛苦婉转低回地表现出来。第四场到第七场是二人误会产生,隐藏真相,整 个故事的结局已经导向了陈玉娥嫁给沈知章,王长卿独占鳌头,陈、王两家光耀门楣时。如果在 第七场就剧终的话,似乎也能体现出整出戏的主题——科举制度的不公平和社会的黑暗造成个人无法追求爱情。但悲剧并不仅仅是事件的本身,更是人物精神层面的崩溃,精神崩溃在戏中的表 现是最后一场陈玉娥的狂笑。陈玉娥上了花轿,王长卿高中状元,在喜悦的时间节点王长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愿以乌纱帽换回自己青梅竹马的爱人。王长卿脱下乌纱帽之举是对陈玉娥最后也是最沉重的一击。陈玉娥最后似乎用尽全身力气将乌纱帽拿给王长卿,而自己的生命也停止了。 这将整出戏推向悲剧的顶峰。陈玉娥选择放弃爱情选择功名和王长卿选择爱情放弃功名被巧妙地安排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局,似乎有种嘲弄的意味。在二人选择的对比之下,命运对陈玉娥的嘲弄更具悲剧色彩。
莆仙戏《魂断鳌头》剧照,黄永志饰王长卿
所有的戏都是关于人生的戏,每一个人都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陷入两难的境地、进退的抉择。《魂断鳌头》是一出新编历史剧,虽是反映一时一地的历史故事,但故事中对于人在矛盾中做出 抉择的思考依然是一个跨越时空的主题,是关于人生的思考。 《魂断鳌头》这出悲剧,从内容上看到了剧作家借才子佳人难成眷属的故事,把矛头指向了科举制度和社会的不公平,揭示了悲剧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形式上看到了剧作家用诗人般的 语言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显得情真意切;从主题上看到了剧作家在历史剧中挖掘人生选 择这一永恒的主题,引发观众的思考。悲剧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力量,也许因为它使我们顿悟,在这出戏中,我们在思考,也在追问。 作者:林珣如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 年/7 月/4 日/第 0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