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莆仙乡村戏事
【发布日期:2020-12-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李福生】

  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福建莆仙戏是中华民族的戏曲魂宝,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形态古老、剧目丰富,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及惠安、福清、永泰等临县的兴化方言区。莆仙戏在莆田之红火、受众之喜爱、市场之广阔令人称奇。逢年过节及农家结婚、升学,寿庆、乔迁等,许多村社和群众都要请莆仙戏剧团来演出助兴。每当街头巷尾,那“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从远处戏台传来,人们扛着自家板凳,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戏台,台下坐的、站的,早已人山人海。从邑人刘克庄的咏诗中,似乎看到了南宋时莆田民众万人空巷、摩肩接踵观看莆仙戏演出的热烈场景。解放后,莆仙人看戏的热情更是有增无减。



  那些年,因为业务工作需要,我常去莆仙各地农村下乡,耳闻目睹的乡村戏事,浓浓的“乡风戏俗”,以及极具乡土味的莆仙戏剧生态,让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位久居乡下的莆仙戏老艺人告诉我,过去本地人称莆仙两县的戏叫做莆田戏,又称兴化戏。五十年初,华东举行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莆仙两县联合组织代表队参加,遂改称莆仙戏。过去演戏的舞台,叫做戏棚。这戏棚,除了少数宫庙有起盖固定的戏台外,其他都是临时搭起的棚。戏棚搭好,就专候戏班来演出,演出俗称做戏。改革开放后,每个村几乎都建有一两座戏台,个别村竟有3至4座戏台。莆田乡村戏台不但种类齐全、样式繁多,有庙宇戏台、文化中心戏台、祠堂戏台等,还有不少临时搭建的“戏棚”,经历几百多年的“乡风戏俗”的历史兴衰,生生不息于一方水土。据不完全统计,莆仙各地农村有近7千座古朴端庄、气势恢宏、华美多彩、风格迥异的古今戏台,讲述着久远的文化历史故事,演绎着异彩纷呈的民间掌故,凸显着独特、罕见的区域风情,使莆田市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戏曲之乡”。

  看戏的受众同样让我吃惊不小。传承800多年的“乡风戏俗”的几千座戏台,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乡村戏迷。莆田人爱做戏、爱看戏,一年四季月月有戏。乡村逢年过节、或粮食丰收,或生儿育女,或乔迁新居,或儿女结婚,或父母长辈生日拜寿,或港澳台胞华侨回乡探亲,或开工庆典,或迎神祭祀,或民俗活动都请来戏班,热闹一番。许多村庄宫庙一年中能演出100多天200多场戏,2008年经济发达的秀屿区东庄镇马厂村,村里演戏的天数竟长达308天。侨乡涵江区江口镇的东岳观戏台,也演了218天。莆仙戏剧目除南戏外,又大量移植改编其他声腔的剧目。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城乡群众的喜好,促进莆仙戏的民间职业剧团空前发展。珍藏在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资料室和散落在民间的五千多个莆仙戏传统剧目又从不同渠道重新回流现代戏台。经过改造的南戏遗响,也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发出了时代的新声。福建省莆仙戏一团团长郑志洪告诉我:“改制后的一团每年光下乡演出就近600场,当然不包括在市里和受邀外出的其他演出。每场平均200人,一年就有12万多人观看演出。”



  现在全市莆仙戏有剧团123个,演职员3500多人,年演出6万多场,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其中半数剧团年演出在600场以上。全市947个行政村每村年演60多场,人均年看10多场戏。莆仙戏不仅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娱乐载体,也成了年创产值5000多万元的文化产业。足可想见受众之广泛,足可感受乡民戏莆仙戏剧的热爱和痴迷程度,也足以说明这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多么强大和绵延不绝。
  郑志洪团长还讲:“多少年下来,尤其是风调雨顺的大好光景和乡村各类大小喜事,乡民们都要请戏班子热热闹闹乐呵几天。戏台实实在在成为莆仙地方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成为乡村百姓寻求‘自在’的好去处、父老乡亲的‘开心地’。”
  莆仙两地乡村百姓爱戏可以说根植于骨髓,源自于血脉,有“戏迷”一说。涵江戏馆经纪人吴国清介绍,当地人一年到头能找出若干个理由来做戏,除了六七月份忙于夏收夏种,最热闹是在每年的正月。戏班子还忙不过来,有一个戏台的对联上说“文戏看完武戏,西村演罢东村”,就是戏班子赴场和百姓对文戏、武戏都有瘾的真实写照。每当这个时候,往往是东村刚开锣,西村便来预定日子,请戏的和演戏的双双忙得不亦乐乎。
  莆仙人不光爱看戏,也爱唱戏,农夫下田、村妇洗衣,都会哼上一段。更妙的是一场戏看完之后,不少村民还会沉浸在某剧目的大谈论之中,还会有一些器乐爱好者会找来剧目里的经典乐曲,吹拉弹唱起来,让群众回味、入迷,不断沉浸在戏剧的气氛中。村里还有一些戏迷会在劳作间歇之时,绘声绘色地模仿剧目里的角色:“娘子这厢有礼了!”“官人呀,何时能再见面?”这就是莆仙农村数百年来形成的民俗风情,也是当地人永远割舍不断的痴戏情结。一次下乡,我在白塘镇梧郊村和一位叫李捷树的老戏迷聊天,他讲当地农村有这样的方言:“几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半月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一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可见乡民的戏瘾有多重。
  老李又跟我讲了一个老传说,一个新故事:三十年代初,某村有个邹姓村子,因姓小户少做不起戏台,想看戏只能去邻村揩油,天长日久总觉不好意思。一年春,憨厚淳朴的村民千方百计、咬紧牙关硬是搭起了一座“戏棚”,聘了一个小戏班,把四乡邻里的村民请来看戏,并在戏台前的横额上挂上写下“还眼债”三个大字,以示邹村人也该偿还常年邻村演戏的“感情债”了。
  九十年代初,某村请当地一个有名气的剧团来演出,村民喜出望外,大家奔走相告。结果人潮涌向戏台,把刚刚搭建的“戏棚”给挤塌了。满场观众互相埋怨起来,这时一个乡贤吆喝大家动手搭台,村民七手八脚很快就把戏台重新搭建起来了。村里有一个大家叫“文化人”的村儒,感觉有台无联缺点味道,当即挥笔撰联一副贴在“戏棚”两边柱上,写的是“做戏看戏看作戏,搭台倒台搭倒台”。当台上重打锣鼓重开台,人们看戏赏联,当即忍俊不禁,引来阵阵狂欢。
  老李还说,“戏台、戏事是乡村百姓最为热衷的大事,台上台下是村民最为热闹的场所,戏事、场面是村民最感兴趣的场景。”要了解更多乡村百姓嗜戏的故事,还可以品品几千多座戏台上楹联,楹联中有大量乡村百姓观戏赏戏的生动场面。我常常利用下乡的闲余时间,去村里戏台边欣赏戏台楹联:有描写村民看戏状态的“看看看看生看丑看花旦  戏戏戏戏眼戏心戏精神”“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有向观众进行劝诫和宣传的“历代壮奇观睹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  高台共欣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欲知世上观台上  不识今人看古人”“古事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  戏情世情欲晚世情看戏情”这些楹联都直白而生动地再现着台上台下演戏和观戏的情景,道出了村民观戏,听戏过程中的愉悦和快乐。
  以上故事描定有无夸张的成分不好说,单凭故事和楹联中反映出的戏俗乡风,可见做戏、看戏的确是乡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赏心乐事。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众多的“戏迷”,才使得几百年乡风戏俗绵绵不绝、历久弥新,几千多座戏台笙歌不断、锣鼓铿铿。
  那么,莆仙乡村百姓几百年来为啥一直喜欢莆仙戏?为啥这块土地从杂剧、南戏、兴化戏、莆仙戏一步一步演变至今,生生不息,绵绵不断?我的体会是:
  其一自然条件优越,4200平方公里肥沃的土地上作物丰稔、生齿日盛、富庶繁荣,让莆仙乡村百姓有了“仓廪实,衣食足”、富而知理的客观条件。
  其二人文底蕴深厚,经济发达带来文化的昌盛。莆仙戏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和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莆仙戏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上成就斐然,涌现出《春草闯堂》《团圆之后》《新亭泪》《秋风辞》《状元与乞丐》等一批精品力作。土生土长的莆仙人是在莆仙戏的舞台边长大的,莆仙人看戏就有“空巷无人尽出嬉”、“抽簪脱绔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热闹场面。莆仙戏的演出活动总是和地方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有多少次民俗活动,就有多少场莆仙戏演出,演出戏文与民俗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很快溶为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经历代相沿成例至今。一年之中三百六十五日,莆仙地区近百个剧团几乎天天演出日夜场。另外戏班子多,成名的艺人也多的“土壤条件”。
  其三,宗族观念支撑,莆仙乡村百姓对宗族血缘关系极为看重。外化在行为上,一是对宗祠、谱牒的崇敬,二是对戏台、戏事的热衷。戏台上下是村民热闹的狂欢地,戏事场面成为村中盛事、体面场,戏里戏外的烦心事,会随着铿铿锣鼓和台上的文戏或武戏化解得烟消云散,留下一派和谐友善。正可谓“咫尺舞台南戏北曲演绎悲欢离合事,方寸天地新腔古韵传唱乡风民俗情”。
  其四戏风民俗锤炼,某村戏台一副对联“看场戏去忙里偷闲能知千古事,听段曲来乐中寓教胜读十年书”。这表明在莆仙,请戏班子不光只是年节、酬神、婚丧、生辰、宴客热闹热闹,更多的是通过看文戏武戏能知家事国事悲欢离合事,听戏曲可感古人今人喜怒哀乐情,可从戏文、戏事中获取精神营养和情感寄托。一种不可多得的愉悦方式、自在方式,一种十分难得的文化景致。
  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盛赞莆仙戏的诗篇:“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魂断团圆后,神移笑语前。春风芳草碧,莺转艳阳天。”莆仙乡村那种演社戏、看社戏的戏俗风情,不光浸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仿佛也让人感觉到众多男女老少坐在戏台前痴迷地看戏,或在一大片看戏人的远处,只看见“红红绿绿的动”也满足、也愉悦的大众群像。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