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汽车行业遭遇了缺“芯”风波。12月初,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因芯片短缺被迫停产的消息爆出,瞬间让汽车行业的芯片供应窘境曝光在风口浪尖。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因受全球疫情影响以及产业供需矛盾影响,全球半导体芯片供应短缺潮,已使汽车用芯片出现一定幅度价格上涨,进而或将在明年上半年影响国内部分智能化新车的市场供应。当下,市场忧虑思绪蔓延,不少消费者担忧:零部件的紧缺涨价,会不会连锁影响新车价格明年水涨船高?毋庸置疑的是,对进口“芯片”依赖非常重的中国汽车制造业,这一次,也被敲响了警钟。 1.整车厂调查:年内“库存芯片足够”明年“没有更多消息”
对于“芯片影响”的问题,记者近日采访国内主流汽车厂商发现,自主品牌车企回复基本统一:芯片紧缺没有对生产造成影响。吉利汽车相关人士称:“与BBA高端品牌及大众品牌相比,我们的车型在芯片方面用的还是相对少。” 2.上下游调查:备货周期长,汽车芯片出现供应矛盾
当前多家车企的采购部在明年的芯片采购计划上都已遇到了“槛”。“半导体元件短缺已导致整个零部件供应链出现了瓶颈。”博世中国相关负责人如是告诉记者。博世与大陆集团这两家德国公司是当前国内整车厂主要汽车电子的零部件供应商。在芯片领域,他们也只是通过采购芯片再组装成相关模块向车企供应,“上游”恩智浦、英飞凌等芯片制造商的供货不足,导致夹在中间的大陆和博世也“难为无米之炊”。 3.市场预测:芯片涨价不一定影响明年车价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475亿美元,但我国自主品牌车企芯片产业规模不到15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的4.5%,而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却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供需失衡产生的直接结果是价格波动。汽车芯片厂商龙头恩智浦在11月份就发了涨价函。瑞萨也对外表示从明年1月1日起,将调整电源管理IC等产品价格。中汽协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部部长李邵华近日也对整车厂商进行了相关提醒:当前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在加长备货周期,短期内芯片产能依然不足,芯片价格出现上涨或将不可避免。 4.车市观察:智能汽车走进“芯”时代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者需要“眼观六路”,随时掌握马路信息。如果给予驾驶员足够的时间,这些信息可以得到合理的筛选、分类,进而帮助驾驶员进行准确的应对。然而,遇到紧急情况,驾驶员需要以“秒”为单位,收集信息,并给出反应。以前,只能是驾驶员积累经验,现在,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帮助,而人工智能性能的高与低,与芯片息息相关。在收集信息方面,人工智能效率要远高于人类大脑。做到监测的同时,人工智能还会提前介入,比如,在驾驶员没有反应过来时,主动刹车。人工智能需要“算力”做支撑,而“算力”的大小是由芯片决定。芯片性能越强,人工智能具有的算力也就越高,处理速度也就越快,就不会出现迟滞、卡屏等情况出现。人工智能流畅的响应,在关键时刻,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交通事故。 不同芯片有不同特点,这也是为什么车企还要对芯片进行研发、测试。车企不能改变芯片本身的设计和性能,但车企需要根据车型特点、车辆的智能化水平,选择合适自己的芯片。 我们了解到,对于芯片,汽车企业在研发时,都有“冗余”要求。即,芯片性能要高于现有车辆“智能化”的水平。为达到这一目的,汽车企业甚至不惜多花钱。可以理解,“智能化”的发展和迭代是以“月”为单位。软件升级通过OTA升级,但芯片是“硬件”,一旦车辆量产、交付,就难以再次升级。所以,对于芯片,不仅要做到“一步到位”,还要做到“领先一步”。也只有“领先一步”,才能保证芯片的运算效率能始终满足软件运转、功能使用的需求。 为了降低车辆对芯片的要求,有企业提出,将“算力”从“车端”转移到“云端”,用“云算力”替代“车算力”。如此一来,车辆就不用搭载好的芯片。这确实是技术发展路线,然而汽车数量庞大,每辆车处理的数据更是海量。当庞大汽车保有量遇到海量数据,那得有多大的“云算力”才能满足需求?至少在短时间内,“云算力”还是不现实,还是要依靠“单车智能”。 不止一家汽车指出,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也正不断突破着想象中未来的边界。“技术水平”不仅指“软件”,还包括“硬件”,开发更好芯片。 据《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