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蒲剑在楣
【发布日期:2020-12-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朱慧彬】
  故乡生活着两种水草,一种叫“菖蒲”,一种叫“香蒲”。它们栖居在野外的滩涂、湿地、草塘,或驻守在小河边、浅水洼里,它们或立或卧,或轻昵地贴着泥土、水面,选择着它们认为最舒适的姿势伸展着修长的手臂,释放着绿油油的身体。
  香蒲的叶尖、厚而窄,根茎长在泥里。叶脉一面隆起或凹陷,其穗状花序形若蜡烛,故乡人称“鬼蜡烛”或“水蜡烛”。香蒲并不香,它没有香气。草塘里夏秋之交时,香蒲长势最茂盛,呼拉拉毛葺葺的“水蜡烛”鬼头鬼脑地在风里摇曳,浩浩荡荡,总让我想起冷兵器时代宏大的古战场。冷峻、博大、肃寂。因为香蒲的缘故,贪吃的牛不敢向纵深靠近。而那些水草因香蒲的缘故日益丰茂起来。
  与香蒲不同,菖蒲的叶色浅而葱绿,叶细脉凸,状若利剑,又称“蒲剑草”或“剑兰”。百科里讲,“菖”是草本植物,一种香料;“蒲”也是草本植物,多年生。“菖蒲”合在一起,古称“荪”“荃”,特指叶能散发一种幽兰的香气,能提炼香油的香草。菖蒲是极好的“绿色农药”,可有效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稻螟蛉、蚜虫、红蜘蛛等虫害。
  《诗经·国风·陈风·泽陂》里说:“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意思是: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有个俊人儿,让我爱得没办法。日夜思念难入睡,哭得眼泪哗啦啦。这里的“蒲草”指的应该是有香味的“菖蒲”,它是美人的代指。可在乡下人的价值观里,对一切事物只讲“有用”,而不是有“有道理”或“好看”。因此,蒲草在野,观赏者寡。
  发现菖蒲的香料价值、观赏价值,以至于把菖蒲养在家里的是城里的“贵族”。
  我曾在一位做美容院的女老板办公室看到过“菖蒲”。办公室足有两百平方,各种盆栽大大小小千奇百怪随意摆着。进门那刻,我一下子便发现了地板上的“菖蒲”,一共有三盆,它非常小,就摆在向阳的落地玻璃窗下。盆里怪石林立,造型颇新。女老板说是“剑兰”,刚从日本采购回来的,有点贵。我瞅了瞅,叶尖而细,身短而密,色绿而白,竟然像是兰花。我不敢抵近抚摸,趁女老板低头给我泡茶,我用“形色”软件扫图确认,细叶纷披,湛然浅碧,知是“菖蒲”不假。
  菖蒲开花非常少见,而盆栽细叶者尤甚。古人养菖蒲以短以细以密为美,种植多以砂石,不予施肥,宣称“见石则细,见土则粗”“愈瘠则愈细”,导致养份供给不足。许衍灼《春晖堂花卉图说》在姚氏残语将花卉演为“三十客”的基础之上,新添“菖蒲花”为“隐客”,颇俱佛系色彩。菖蒲一般开紫色花,花型明显,但见者稀。曾有花客称看“兰花”叶胜花,可到底花骨朵还是相当显现的,菖蒲才真正称得上“看花不抵叶”。
  菖蒲登堂入室自古有之。用菖蒲制作的盆景,既富诗意,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也时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因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还可清热明目,功效胜眼药水。
  “碧如翡翠,香沁腑脏。”“配石清供,古盆内藏。素雅天然,最宜文房。”一壶茶、一缕香、一床琴、一盆菖蒲,曾经是官宦世家、文人士族的人设场景。他们之所以爱得深沉、痴迷,或许是读懂了“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中的真意。在日本,菖蒲有黄金姬、金边、虎须、金钱等多种名品之分,据说盆越小品质越高,也更金贵。人们供奉于珍贵的名木内案之上,床前卧踏之侧,厅堂高阁之前,焚香沐浴,鼓瑟吹笙而敬之。个中滋味早出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赏玩,或许已从玩味升华到文化与信仰范畴,人们将其人格化、神化,从养生之道的“静品”、“寿品”已然升格为身份、节操、德行的象征。
  在我的故乡,菖蒲是村庄的女神,山沟沟的金凤凰。它虽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香蒲则是村庄的女人,看上去有些俗气,却能顶起门户。它们进了村庄,便嫁了婆家。在一方水土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脚踏实地,头顶蓝天。没有孩子,丈夫是天;有了孩子,孩子是天。孩子大了,丈夫老了,自己顶上天。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的故乡,夏日无空调,少电风扇,更无蚊香入农家。一家人都席地而卧接地气。夜半,蚊虫偷袭,母亲便采来香蒲、艾叶晒干点烧烟熏火燎。从某种程度上讲,香蒲对普通人家而言,成了不可或缺的宝。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在我的故乡,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悬在门楣上成了五月初五端阳必不可少的习俗。而艾草与蒲剑这两种“灵草”,它们在端午走近千家万户,相识、相聚在一起,成就了守护古老家园一方吉祥安康的佳话。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