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莆仙戏脸谱
【发布日期:2020-12-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李福生】
“宋元南戏遗产”是赋予莆仙戏最高头衔。千百年来,这个中国古老剧种以其源流之久远,传世剧目之众多,表演形式之独特,音乐唱腔之奇妙,化妆艺术之别致,在中国戏剧之林独树一帜,一批有志于这门艺术的专家学者、老艺人,他们从编、导、演,从音乐、舞美等诸多领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使莆仙戏在全省、全国舞台上闪光频现,大放异彩。在莆仙戏化妆艺术中,有几位舞台化妆艺术师用颜料和画笔,将传统美学融入脸谱的生动丰姿,把化妆精髓演绎于独特的视觉感观,用丰富多彩的戏曲脸谱,使莆仙戏脸谱艺术绽放了美丽的光彩。
莆仙戏的戏曲脸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戏曲文献的记载:古代吴越之民即“批发文身”“黑齿雕题”。当时,人们出于对生活和生产需要,在脸部和身上涂上多种自然颜色,披上各种兽皮鸟羽,甚至染黑牙齿。这种人类最早的脸部化妆和其后的傩舞面具、战争面具,汉代百戏所戴的各种动物头形以及六朝和隋唐时代歌舞的假面具等等,可以说都是戏曲脸谱的远祖。
随着戏曲演技的不断提高,唐代的“参军”戏在继续使用面具的同时,亦间以染面化妆来表现某些鬼神形象。到宋代,为了更生动地表现人物的面貌及其思想感情,涂面化妆便逐步形成洁面和花面两种基本类型。元代的杂剧,演员扮演剧中人物,已有了一定的分工,而涂粉末的净、丑角色从简单色彩的涂抹,进而运用对比色彩,使观众易于识别剧中各种人物的类型。这类花面化妆为后来戏剧脸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明代的戏曲表演各类角色的分工已经更为细密。各大剧种逐步有了规范化脸谱。清初,戏剧中人物脸谱在构图及色彩上,还没有显著的变化,至清乾隆以后,随着各地民间戏曲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京剧的兴起,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的基本勾法。清末,又发展了新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已趋向定型化。脸谱的勾画不仅是一种简单化妆,而且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的身份,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民族艺术。
脸谱是传统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序,通过在面部勾画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来显示戏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莆仙戏中的脸谱,源于民间生活,经过艺人们长期的舞台实践与加工而得来的。据说有保存下来的脸谱300多个,其中有的还是仿照古老的木偶戏中的脸谱,故其艺术造型与表现力都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称于世,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戏曲脸谱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种独特的、形象的,夸张的、色艳丽的舞台化妆技艺.以庄重而富有鲜明的颜色图案以及强有力的表现技巧来刻划剧中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和地位,在剧中起着寓褒贬、别善恶、辨忠奸的艺术效果。莆仙戏传统面部化妆,生、旦等角色涂脂抹粉,其他角色(包括老旦)不抹粉,只涂胭脂。行当角色的形象区别主要在眉毛画法上,正生、正旦的眉梢稍为向上;武生、武旦眉形较长而上扬;苦生、苦旦眉头蹙,唇黑不涂胭脂。生眉均比旦眉粗,老旦眉近似正生,泼旦眉瘦而弯。反派角色眉梢下垂,扮奸诈之辈眉形粗如扫帚。
莆仙戏的脸谱是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段,早期脸谱,在目连戏和大棚戏中出现较多。脸谱线条粗犷,图案鲜明,用色只有红、黑、白三色。线条粗犷,大致类型有三种:一是红脸或加白眉象征正直;二是黑脸白眉,象征忠耿;三是反派小丑,鼻梁上涂一块白色。
通过戏曲脸谱的特殊表现技巧体现出莆仙戏曲的人物特征,例如莆仙戏曲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以及故事背景,在戏曲表演中承载着识别善恶,明辨忠奸的作用。不同的脸谱颜色代表了不一样的角色和性格,红色脸谱是英勇、忠诚、正义的象征,是热血男儿的原型,如人们熟悉《三国》中的关羽和姜维,《千里送》中的赵匡胤等。黑色脸着重表现于严肃、公正无私的人物性格,如包文拯(包公)、海瑞等;也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暴躁、鲁莽的一面,如张飞、李逵、项羽等。黑色脸则还有阎罗王(脸面上有“日月形”),闻太师(额前有“天眼”)等。白色脸主要表现其阴险、狡诈、多疑与居心叵测(即所谓“奸臣”),如曹操、秦桧、赵高、严嵩等一流人物。在莆仙戏艺术特征的塑造中,特色脸谱的创作与应用增添了莆仙戏的艺术气息。
到了民国初,受其他因素和外来剧种的影响,莆仙戏脸谱逐渐增加,色彩也加上绿、蓝、金、银等诸色。绿色脸谱的典型代表是表示骁勇善战,但性情暴躁的程咬金;蓝色脸的窦尔敦是凶猛、粗鲁,且工于心计的狠角色;黄色脸(文角)象征有心计,如姬僚;武角象征勇猛善战,如典韦。紫色脸象征沉着、稳重、有正义感,如常遇春等。赭色脸常用于精神矍铄的老人,如月下老人;粉红色象征年迈、血气已衰微的老人,如黄三太。金色多是德高望重的神仙脸谱创作的原色,如如来佛等;白色脸则象征比金色脸低一级的神祗,如木吒等;金银色脸有时也用于比较有法力的精怪。
莆田戏剧脸谱五颜六色,其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具有莆田文化的独特艺术气息。此外,鼻梁上涂一块白色或画一只白蜻蜓的,象征反派人物(或指“花花公子”)。在整个脸上揉上一种颜色,另色勾绘出眉、眼和人物所需要的纹理,比如勾花脸的,如《齐王求将》中的钟离春,《薛仁贵》中的陈金定等。
还有判官、海龙王及老虎的“假面”,是用牛皮或纸板绘制成的。白无常是白色的,黑无常是黑色的,也用于阎罗殿的小鬼。“大鼻子”则是“弄大仙”时汉钟离用的“假鼻子”。
莆仙戏剧脸谱纹样中有些是用来象征或暗示人物的身份或命运的,如帝王脸上画龙的图案,魔王额上画火焰等。有些纹样是表现人物所为之事,如时迁脸上之公鸡、汉钟离脸上之寿桃等。也有些脸谱是根据传统人物特征加以装饰的,如尉迟恭的圆睛环眼。早年演出神鬼戏,常戴皮制面具;有整面具,也有自额至鼻的半截面具。莆仙戏的脸谱谱式十分丰富,许多的人物谱式带有莆仙戏的独到特点。
近代,莆仙戏脸谱艺术,则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而且仍然保持着传统特点,化妆师在莆仙戏文化的发展与流传中应用了其他颜色,以充分体现剧目人物不同形象。再增加了紫、水白色、油白色、黄等色。一般来说,紫色脸谱内含冷静、沉稳、正义忠诚之意;水白色表现阴险、疑诈;油白色表现飞扬、肃煞;黄色脸谱的文角工于心计,不同于黄色脸谱武角的勇猛善战;赭色脸谱让人们想起精神矍铄的月下老人。
莆仙戏脸谱是戏曲艺术内在美的结晶,也是戏曲角色道德辨别的标志,莆仙戏脸谱的创作集造型的抽象性、线条的写意性以及色彩的审美性于一身,舞台化妆师十分娴熟掌握莆仙戏脸谱创作的装饰性、写意性以及程式性等诸多的艺术特征,在长期舞台表演实践与道具加工的创作中获取莆仙戏脸谱的创作模型,至今流传下来的莆仙戏色彩、表情各异的脸谱有300多种。
人生如戏,戏说人生,莆仙戏脸谱文化博大精深。蜚声民间艺坛的著名老艺人吴玉仁,艺名“阿妪仁”,长期从事莆仙戏化妆艺术。在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对于莆仙戏有一种命运般的宿缘,并以其特有的艺术悟性,承传前辈艺人的化妆技艺,借鉴了其他剧种舞台化妆艺术,在城乡无数的戏台棚后,用颜料和画笔,绘就众多生动诙谐,寄情寓意的舞台上戏曲人物脸谱,给莆仙戏舞台化妆艺术增添了无限光彩,为戏剧界人士所敬重。
同时,吴玉仁先生经过长期舞台实践的千锤百炼,以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超乎寻常的艺术敏感性,和惊人的记忆力,搜集、整理、绘出了具有古老莆仙戏剧特色的225副生动形象戏剧脸谱,其中有莆仙戏脸谱生、旦、帖生、贴旦,靓妆(净)、末、丑、老旦等,脸谱布局讲究,构图严谨,套色自然,笔法娴熟、流畅,生动地表现了舞台戏剧人物的神态和性格,形成了莆仙戏传统艺术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
为了让莆仙戏脸谱艺术传承久远,莆仙戏研究所、福建省莆仙戏剧院等剧团重视培养莆仙戏脸谱创作的专业性艺术人才,使莆仙戏脸谱艺术特征能够得以留存,将莆仙戏脸谱艺术发扬光大。(脸谱图片来自《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22卷)
|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 湄洲岛接待游客数量已超去年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