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莆田市城市形象宣传片《这就是莆田》隆重推出,点击率和转发量迅速达到10万+。在短视频流行的全媒体时代,2、3分钟的短片,通过视觉、听觉激发潜藏于记忆深处的味觉、嗅觉和触觉,唤醒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 林徽因曾言:“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西方学者认为,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 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形象集合了一座城的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等特征。人们也许因为一道美食、一部电影、一首歌谣甚至一地落英而记住一座城。而这些统统构成了城市形象的元素。城市形象的元素是城市历史的沉淀留存和集体的文化记忆, 以及城市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追求等融汇交织的识别性符号与共识性话语。在“内容为王”的全媒体时代,它们是构成城市形象传播的叙事风格、故事素材的数据库。 城市形象的元素有很多,与人有五感相匹配。有因为一部电影而游客倍增的眼眸里的城市,如《庐山恋》;有因为一首歌而闻名遐迩的耳朵内的城市,如《成都》;也有因为一道菜而驰名中外的舌尖上的城市,如北京烤鸭、兰州拉面;更有因为苏绣的绵软、景德镇瓷器的莹润而捧于手心的城市……嗅觉、味觉、触觉符号的使用没有视觉、听觉符号使用广泛,但也随处可见。星巴克咖啡的满屋飘香,一屉红团的香甜,一碗扁食的馥郁,一张红木几案的沁润柔滑等等,这些都是嗅觉或者味觉、触觉符号。方便记忆,容易传播。这就是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城市形象推广中的作用,再结合新媒介的视觉、听觉感官效应,才能在如浩瀚星空般海量的短视频作品中熠熠生辉。 新媒介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作用不可替代。12月25日,莆田晚报刊发了《全媒体传播助力乡村振兴》;12月18日,刊发《以外国人的视角 从莆田看中国》报道了莆田短视频《春华》获国际短视频大赛优秀奖。全媒体传播、短视频等关键词频现报端。“互联网+”自身具备的强大功能影响着城市形象的传播效能。在两三分钟的短视频中凸显城市精神内核, 建构城市主体文化, 对内凝聚人心氤氲浓厚的情感归属, 对外扩大影响建构良好的文化认同。 城市的精神内核是在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中蚌蕴珠丰的过程。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理应秉持纵向思维的方式, 发掘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以历史的眼光回溯城市形象的演变, 探寻能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同时, 依然遵循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和乡土人情,寻找城市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为追求时尚、潮流而割断历史、重构形象, 反而有损城市形象的长远塑造和传播。 传播的本质就是争夺关注与争取认同,争夺关注的目的就是争取更多的认同。需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地域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寻找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诚如本月斩获国际短视频大赛优秀奖的短视频《春华》,探索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运用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着眼于蕴含温度能叩击人心又使得受众喜闻乐见的叙事风格和故事题材。在对外传播中,要善于用小故事铺陈大主题,以小切口来折射大时代,把莆田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发展理念融入一个个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故事中,使莆田这座带有温度的城市能够被世界形象地感知和触摸。 城市的形象,远看是纷繁美景,近看是人间烟火。从绿意盎然的“地瘦栽松柏”到书香氤氲的“家贫子读书”,从湄屿潮音深处湄女的一颦一笑到木兰溪畔南少林禅武的一张一弛,这时你能从不同角度感知城市的脉搏,你能对这座城更加地认同和依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