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焦点
常态长效推进木兰溪生态化建设
【发布日期:2021-01-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黄凤珍 林红霞 吴林玉】
  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跻身全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亲自决策、亲自指示、亲自研究木兰溪的治理,带头挥镐动锹、带头鼓劲加油、带头撸起袖子加油干。此后20多年间,历任莆田市委、市政府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和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方法,打造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我市也因此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市委、市政府再次作出“跨溪南进建设高铁新城”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重要理念的又一大举措,将极大拓展刷新莆田城市的发展空间,对于深入实施“双轮”驱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做大做强做美城市、造福莆田人民,都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水可成大患,亦可兴万利。林永强代表在《关于常态长效推进木兰溪生态化建设的建议》中提议:结合“跨溪南进”重大战略,以水兴城、依水建城,常态长效推进木兰溪生态化建设,让木兰溪在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华丽转身之后,继而向“生态之河”挺进,成为推动莆田经济腾飞的“发展之河”。
  致力打造一批木兰溪生态景观亮点品牌。建议参考借鉴漓江、珠江等水系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学习闽江生态景观建设的近例,推广我市绶溪公园成熟做法,加大财政投入,在木兰溪沿线再打造一批生态景观亮点,把莆田的木兰溪名片擦得更亮,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生动的范本。目前我市已在木兰溪最大支流绶溪上打造出65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沿岸荔林、溪上泛舟、延寿古桥、特色民居、绿心风光带来了家门口的绿色福利,成为游客打卡、市民休闲的网红地,也有力提升了城区的生态修复能力和人居环境。但对于木兰溪干流来说,当前生态景观建设还大有可为。比如,可以学习福州闽江生态治理中统筹推进滨江绿道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连片旧屋区改造、游艇码头设置、串珠公园升级、健身场所优化、书报亭投放、悬空城市步道串联等做法,以水为媒、以溪为介,多打造一批绿意盎然的沿溪生态景观带,增设一批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让木兰溪全线“高颜值在线”,让人水和谐共生在木兰溪得到更生动的体现,以进一步提升莆田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推进南北洋生态农业、观光业协调发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五大古陂之一的千年古堰木兰陂把木兰溪上游之水分东西两道流向南北洋平原,总面积464平方公里,农田20多万亩,大小沟渠200多条、湖泊100多个,内河全长380公里。这滔滔不尽的木兰溪水给兴化人民以极大的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催生了莆田的大粮仓和大果园。但此与同时,南北洋溪水污染、溪泥淤积、溪床变浅、溪道变窄、挤占水生态空间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此,建议立足南北洋现状,一方面牢牢端住莆田大粮仓、大果园这个金饭碗,用好养好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致力发展南北洋生态农业,解决好用占全省四十分之一的土地养育全省十分之一的人口这一福建人口密度最高城市的粮食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南北洋水系连通、截污收污、清淤清障、生态引水等工程,改良修复过度硬化的溪床溪滩溪岸,维护溪床天然形态,恢复滩地溪沙覆盖植被,保留古树古桥古民居古码头,保留溪道乡愁野趣,保护沿线历史遗迹,挖掘复原溪网人文历史,打造人文荟萃的滨水景观和乡土气息浓郁的的采摘园、农家乐、乡间小宿、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带动南北洋乡村振兴与生态观光发展。这样一来,既可有力保障莆田的粮食生产,又可留住莆田的乡音乡容乡愁,发展特色观光,再现郭沫若笔下“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的荔林水乡风貌,实现南北洋水脉、地脉、文脉的“三脉汇流”。
  借水兴业推动新的产业布局与结构转型。百川朝海,流行不止。从当年的木兰溪治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今天的长江大保护、黄河西北生态屏障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理念就是:保护不是不要发展,是不要传统方式模式发展,而是要高质量、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过程中要反哺保护,要不断地强化保护。因此,建议在木兰溪的保护发展中要坚持在生态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做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一方面木兰溪流域内要全面禁止新建水电站、石材加工、矿山开采等项目,工业园区外严禁审批工业企业项目,沿岸食品加工等污水排放企业逐步退出或搬迁,“禁养区”全部取缔养殖场,土地全部复垦或转型成苗圃等第三产业用地;另一方面要限制高耗水项目落地企业进驻,淘汰一批投资大、税收高但高耗水项目,加大环保、能耗等产业准入条件,挖掘周边乡村旅游资源,优化升级水利风景区,植入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和工艺美术业,推动我市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让木兰溪成为莆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让宜居宜业的莆田改革潜力、开放活力更加释放,让闻名天下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影响力、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