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摇霜满径,楼高影珊阑。不知抚琴人,所思在何方。 ——题记 故乡,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模糊;记忆里,只剩下那一缕炊烟,还在脑海中袅袅升起。 村里有条小河蜿蜒,河对面有着肥沃的土地,众多的龙眼树在秋天时硕果累累,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玩累了,我们便爬上树,静静地望着村落,寻找着属于自家的屋顶。 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是最能体现农家人的细致与温馨,因为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功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奶奶常说:“炊烟就是我们吃饭的预备铃。”那时的我因为年幼,对奶奶的话置之不顾,只知道炊烟一起,就有好吃的。 炊烟是乡村灶台上含苞欲放的荷花,只要花一开,香远益清。 古诗词中,肯定少不了炊烟那缭绕生动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出自刘永笔端;而陆游的“雾敛芦村落照红,两余渔舍炊烟湿”,让人不禁疑惑,炊烟怎么是湿的呢?直到今天,我才明白,炊烟与孩子对故乡的依恋是相互缠绕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不是湿的呢?在我眼里,炊烟不仅是庄稼人灶台上盛开的荷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又像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得懂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乡村中的泥土小道,已被一条条水泥路所替代;低矮的泥瓦房被精致的小别墅所取代;村中已极少发现孩童玩耍的身影,只有些许老人家的面庞出现在眼前。时至今日,我已很难在家乡看到炊烟了,只能在脑海中,不时地描摹着炊烟那淡淡的影子...... 评语:这篇文章行文流畅,亦俗亦雅,既有闲聊式的文字,又有引用较多的古诗文,使该文流光溢彩,让读者在淡淡的乡愁中,领略古人的文采;在文末一段中,作者会对乡村的现实表达了些许不满,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意义。 指导老师:郭绮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