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莆仙戏名旦阿妹丕
【发布日期:2021-02-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劲松】

  

        童年阿妹丕念四年级的时候,因父母拿不出五斤大米交学费而辍学。为了让孩子有口饭吃,母亲把妹丕送去有钱人当丫鬟,想不到人家嫌她命底不好,把孩子给退回来。母亲说,既然丫鬟做不成,那只好学戏去吧。
  为了女儿学戏,母亲带着妹丕跑了三个戏班,都因个子小而被拒收。就在母亲一筹莫展的时候,在“新移风”戏班做戏的一个表姐向小妹丕伸出援手,把她介绍给班主,小妹丕凭着一首“望故乡”,顺利通过面试,班主与她的父母签订契约,并用大米十担买断,第二天戏班雇佣挑夫挑米送去黄家,刚挑了三担,母亲就摆摆手说,别再挑了,她是担心收了这么多大米,万一女儿学不好戏那是赔不起。就这样三担大米把姑娘买断给戏班。旧社会称入戏叫“落棚”,这年她刚十一周岁。
  入棚“新移风”戏班后,按契书约定,三年内只管吃饭,没有“开份”(戏班称发工资叫开份),对小妹丕来说,能三餐吃饱饭,她已知足。穷人家的孩子学戏就是讲认真,在戏班里妹丕做事处处耳精目快、头叫尾应,当年拜的是著名男旦吴金松(莆田人称“乌松旦”)为师,由于学戏天分好,悟性高,对戏里的事妹丕一点就通,一学就会。后来,小妹丕又多方拜师求艺,把戏班里的各种行当学得样样精,当然让小妹丕成名的还是她那副天生圆润的金嗓子,在乡村露天舞台上,她那悠扬的唱腔在旷野上无尽绵延,很远很远的都能听到。
  有一回在黄石上演《海瑞祝寿》,扮演女主角的施姓女旦突然病倒,万般无奈下,班主只好让妹丕顶替演主角,小不点的她一上场就把台下观众给吸引住,大家想不到一个小姑娘居然唱得那么好。一曲唱罢,台下响起一阵热烈掌声。当年莆田县有个叫“赛歌舞”戏班,因为招的演员都是青年学生,所以在演出市场很有竞争力。有一年“赛歌舞”与“新移风”在龙桥下郑村演对台戏(莆田话叫文武棚)。引得附近村民前来观看,因为“新移风”戏班多是老演员,乡民以为没看头,都挤到“世歌舞”台前去看。谁也没想到,当“新移风”锣鼓一响,伴着妹丕清亮的唱腔传出,“世歌舞”台前的观众一下子蜂拥到“新移风”这边来,自此新移风名声大作。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新移风,女旦仔”,意思是新移风里有个小女旦,唱得好,长得靓,于是只要有妹丕的演戏,路途多远的戏迷都会跑来先睹为快,有个涵江的小后生迷上小姑娘,为了多看一回妹丕,不惜雇小船一连几天跟踪戏船演出。新移风名声因此远扬,戏单接连而来。那时候戏班演一场戏的报酬是大米三担,若是有妹丕出场,就会增加到六担。作为戏班的台柱子,小妹丕身价倍增,班主怕人才被别人挖走,当月起就给小姑娘开了份钱。第一年工资是一天五十斤大米,有时候乡人看戏听得开心,还会额外再给妹丕本人赠送大米一担。入棚才两个月就拿开份,这在当时所有戏班中绝无先例。
  旧社会,戏班人过的是“戏狗乞食吹”的悲惨日子,吃的草包饭,住的破宫庙,还要常受地痞欺压,妹丕就因为长得清秀,多次险遭流氓欺凌,有一次在涵江演戏时,小妹丕正在台后化妆时,一位地痞流氓闯了进来,用手摸了摸妹丕下巴,说等戏完后要妹丕陪他玩,吓得妹丕大叫起来,在众人怒斥下,流氓才灰溜溜跑掉。
  新中国的诞生如春雷一声响,壶兰大地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1951年5月,为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县政府召集闲散各地的旧演职人员,组建起莆田县第一家名为“典型”的剧团。从此,昔日被人瞧不起的“戏九乞丐吹”翻身成为剧团新主人,妹丕也迎来她一生中的艺术青春,这一年她不到18岁。
  1952年,典型剧团代表莆田县前往福州汇报演出,当时的省文化局陈虹局长看了妹丕演出的兴化戏《千里送》后非常满意,直夸京娘演得好,还建议把兴化戏改称莆仙戏,典型剧团改名实验剧团。1954年春,实验剧团以《瓜老种瓜》《瑞兰走雨》等传统剧目,参加晋江专区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获得成功,华东戏曲研究所赵景深教授专门赴莆,对莆仙戏剧种进行研究。这一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上,年仅 20岁的阿妹丕扮演《琴挑》中的陈妙常,获得演员二等奖。经大会推荐,当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此后连续三届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是省政协里最年轻的一位委员,受到社会关注。
  1956年9月,阿妹丕和他人合作灌制《吊丧》《米烂思妻》《瑞兰走雨》等莆仙戏唱片,由中国唱片公司发行,这是莆仙戏第一次被灌制成唱片。1957年3月,妹丕被评为高级知识分子,同年5月被选派参加华东戏曲讲习会,有幸与安微的严凤英成为同学,一起学习六、七个月之久。1965年开始担任县实验剧团业务副团长,同年5月,妹丕再次被派往上海进入“社会主义学院”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学习。学习回莆先后参加演出《沙家浜》《红色风暴》等优秀现代剧。
  粉碎“四人帮”后,祖国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春天。阿妹丕,一个当年家喻户晓的响亮名字,莆仙人民没有忘记她,昔日的同仁也一再呼唤她重新出山。此时的她因在福州上班无法脱身,其实一颗炽热的心早就飞回家乡。1979年,文化部为抢救地方戏剧文化,指名要福建的黄宝珍录制唱片(同批录音的有梅兰芳、周信芳、常香玉等名家)。为了莆仙戏传承,妹丕不得不从福州袜厂提前退休,赶回莆田参加莆仙戏唱段的录音。回到家乡参加的第一次演出,是莆仙戏一团的《米烂思妻》,地点就在人民影剧院,演出那天戏迷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连演十八场,场场爆满。
  为了让莆仙戏这个古老剧种得以保护与传承,重返家乡的阿妹丕无暇顾及远在福州的丈夫和孩子,积极参与莆仙戏人才培养,经她教出的学生在各种大赛中先后获得大奖。从此,培养人才成了她晚年生活重要部分。2008年,由妹丕演唱的歌曲《妈祖女神应笑慰》,搭上“神舟七号”飞船升空唱响天籁,同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传承人。 2011年,78岁高龄的阿妹丕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莆田市高龄入党第一人。
  2018年底,86岁高龄阿妹丕病重住院,妹丕患病的消息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市文化局领导百忙中看望她,学生们也纷纷赶来医院探望恩师,莆仙戏剧院演职员们自发轮流为她守护。不少戏迷们知道后跑来探视。在大家祈愿下,阿妹丕终于挺过来痊愈回家。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