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子孙的“民心工程”。近年来,西天尾镇党委、政府举全镇之力,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取得了“一步一台阶,一年一重天”的喜人变化,赢得了广大干群的如潮好评及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日前,记者来到西天尾镇采风,据镇振兴办工作人员曾振华介绍,该镇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立足镇情,整合资源,发掘优势,对标对本,大打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精心描绘美好蓝图 西天尾镇属城乡结合部,总面积58平方公里,辖11个村、6个社区,常住人口5万多人,是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辖区有着名的南少林寺、莆田24景的九华叠翠、紫宵怪石等旅游景点及省级荔城经济开发区,有规模以上企业71家,是莆田的工业强镇。 为了擦亮这个昔日“全国文明镇”的名片,该镇坚持把乡村发展融入全省小城镇试点规划框架,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色,以“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为发展主轴,委托福州天元创业研究所有限公司编制《西天尾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20-2022)》蓝图,探索出一条符合西天尾镇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根据规划,该镇有14个省级重点项目。经过持续发力,该镇两个(省级试点村,林山村幸福院、村级活动中心及卫生所等综合楼已完工,林山村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提升工程已完工,南少林寺红花亭修缮已完工,溪道护坡已完工投入使用,林山片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后黄社区桃源社至黄慧聪厝道路及周边完善零星工程、农村污水收集工程、2019年整体线路绿化及景观提升工程、停车场扩建完善工程、后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后黄社区智能化车辆管理系统、后黄社区环溪道路建设工程、后黄社区主干道立面改造工程都已完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蓝图一经绘就,该镇便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把振兴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往深处想,细处抓,实处落。 经过一番鏖战,荔涵大道至后黄社区主干道提升项目及乡村振兴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两个省级重点项目均按时序,高质量完成,另外3个省级重点项目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此外,还对后黄社区、下垞村、象峰村等16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整合党员教育、普法宣传、科技科普、宣传文化等教育宣传阵地,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溪白村、澄诸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在农房整治方面,该镇结合景区建设,大力开展农房整治。如在林山村结合南少林禅武文化建设,开展主干道沿线农房整治156户;后黄村则结合传统古村落建设,修旧如旧,拆旧控新,从而被列入全省历史文化名村,有力推进近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重拳整治南少林路、镇府路,对沿街店铺乱搭、破旧遮雨棚、违章搭盖等进行清理,提升集镇形象。 为了打造亮丽洁净的宜居环境,该镇以农村污水整治为抓手,在大力开展户厕改造、三格式化粪池建设的同时,主动对接污水整治PPP项目包的建设,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共建设污水管网34860米;对溪白、洞湖、后卓、东星等7个人口集中、水系发达、未纳入污水整治PPP项目包的村居,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群众污水直排问题;配合市水务集团、城投集团做好城涵大道、荔涵大道、九华大道、荔园北路、南少林路等污水管网建设,使污水“收得起来,送得出去”。投入200多万元,对6条村级河道进行清淤,全面清理河道两旁的积存垃圾、废弃物,确保河道畅通和干净整洁,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其中吴江沟水质从2018年劣Ⅴ类,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如今已保持Ⅲ类水。 做足做活旅游文章 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是西天尾镇乡村振兴的两大亮点,基于此,该镇以典型引路,做足做活旅游文章。 后黄社区依托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在现有乡村游景区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批独具莆田特色的祭祀、民俗表演、小戏演出等富有农村文化韵味的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开发游客喜欢的土特产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伴手礼。 通过利用社区闲置的特色民居,将其改建修缮成度假小屋,利用古民居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和餐馆,营造多姿多彩的乡愁文化氛围,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和地方文化特点,组织举办“踏青观光节”“亲子采摘节”“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等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使后黄的乡村旅游业充满活力。 “妈妈,咱们来个比赛,看看谁摘的多”,一位约摸九岁的小孩扬着手中的草莓说。“好嘞,咱就比赛吧!”孩子的母亲乐呵呵地应战。采摘园里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周末,从城里赶来的父母们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涌向采摘园。 陪同采访的村干部告诉记者,每当节假日,城里的许多父母便会带孩子前来采摘,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密切亲子感情。 建立社区家风家训馆,深入挖掘家规家训中德治思想,让崇德重礼与遵纪守法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后黄的家风家训馆已经成为莆田市的教育基地,许多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经常组织人员前来接受教育,每年共接待游客8万多人。 林山村则通过加快南少林旅游区综合开发,积极引导村民进行农业产业转型,从而使南少林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村级经济也得到明显拉动。 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结合休闲农业的新模式,由逸林农庄承包的500亩田地建立现代农业蔬菜大棚。大棚以四季采摘跟四季花海为主。每个季节都有各种花果供游客游玩、采摘,从而带动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据介绍,仅此一项,年均可增加村财收入50万元,并带动周边50多个农户增加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