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
千年集奎 烟火依旧
【发布日期:2021-02-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岳剑锋】

  自古以来,大隐于市、小隐于野,那是道家思想中对不同能力的人所作的高低描述。偶然间步入“集奎”市井人家,我从北到南,调头再从南到北走一遍;遁入左邻右舍、厅堂内屋,“集奎”悄悄地把它的“大隐于市”的味道散发到我的脑神经网各端,我觉得“集奎”是个人。我不知道“集奎”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但按我此行的感悟,就是厚厚的土坯砖、木梁、木门板等搭盖起来的这般规模民居群,有历史的积淀、有人文的弥漫、有情感的寄托。我把“木”“土”“人”合在一起,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集奎”二字。



  走完“集奎”,我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寻到高处,把整个“集奎”及其周边的全貌“一拍”下来,那么,现在我能做的就是把点滴的拍摄“串”起来,或许这样的“点滴”回顾也能唤起一些人的兴致,不带目的,闲走“集奎”。之后,如果大家心里也有了自己对“集奎”的独特感受,我很想倾听!



  在回顾之前,我要说明的是:我把“集奎”想象成一个“丰”字,中间这一竖,是古官道;许许多多的横,既是民居,也是“里”“同”“弄”“巷”。



 “集奎”=“丰”


  “丰”字的出头和尾出各是两座古桥,北为“新桥”,南为“万寿桥”。

  “新桥”并不是新建桥的意思,论“年纪”已是座古桥: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一1130),比宁海桥早200年。初名龙桥,明代倭寇袭占莆田被毁。明万历七年(1579)凤山寺僧慈性祖师募捐修复。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黾山寺僧慧性募捐重建,取名“新桥”。该桥采用石梁,建有筏型墩3座,高约8米,长在58米左右,宽近4米。桥面用27块重达数吨的巨条石铺架,坚固实用;桥面两旁的石栏杆憨厚壮实,榫卯相接。因受台风侵袭,多处被海中各船只抛锚绳拉倒,掉入海中。现存的水泥钢筋栏杆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驻地部队捐建,这在桥中段两侧栏杆可以看到“军民同修忠字桥”“满怀豪情庆九大”字样的石刻。



  “新桥”跨于延寿溪入海口处,东北-西南走向。据悉,古代官道从这里经过,因地临水陆交错要枢,桥两岸集镇一派繁华景象,一直延续至20世纪70年代。桅杆如织帆若垂云,每当夜幕降临,舟中渔火与岸上灯火交相辉映。清代文人黄玉《新桥夜泊》诗曰:“渔舟薄暮宿新桥,暂泊芦丛远市嚣。音彻龟声更滴漏,喧传雁齿夜添潮。身居海国长天迪,梦入江流隔岸遥。莫道扬州廿四好,大家吩咐漫吹箫”,把“新桥”的美夜与扬州风光媲美。“新桥”于1993年6月列入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北到南,过了“新桥”,迎面的就是“集奎”大门,进门抬头回看有座“龙头阁”,供奉着南海观音大士。“集奎”的门牌编号“1”从“龙头阁”下的民居开始顺延开来。有土木、砖木、砖混等各式建材的民居建筑相倚列建古官道两侧,每隔数门面房,就有左右开进的巷道,构成了“丰”字的众多“横”。民居有自用的,有租用的,还有弃用的。铁丝钥的细门缝、观人的小方口、雕梁画柱、竹编门帘、楼阁座廊……细心之下,满目岁月留痕。闭上眼,脚步声、车辗声、问候声、声声入耳,炒菜做饭、碗筷触碰、咀嚼吞咽,都可隐约入耳。深吸一口,更是满满“家”的味道。有空的话,可以找户人家,坐下来,聊上片刻,说不定又能聊出“远亲”来。



  这里除了民居、巷道,还有宫庙祠堂坐落其间。逢年过节、大小祭拜,场面一定是香烟袅袅、云音缭绕。
  “集奎”里这条一轿车宽的主道早已铺上水泥路,古官道“沉睡”在水泥路面下,它们“串”起了两边的民居,“联”起了千年的生活。

  走过百来米长的民居群,来到“集奎”南面,又一座骑楼“观音阁”——“南海岸”就在仰头处。该“观音阁”也叫“玄帝楼”,因楼上同时供奉观音大士和玄天上帝。而在楼阁外,秀丽纤巧、亭亭玉立的“万寿桥”,却是卧波飞架,自然成曲。如果说“新桥”是大家闺秀,见证了奔流不息的商贾船队,那么“万寿桥”则是小家碧玉般地渔舟唱晚。



  “万寿桥”与“新桥”一样,由南宋邑人李富捐建,石梁式建筑9墩8孔,长47米,宽2.1米,净跨43米。桥栏杆用条石榫卯相接,不高不低,恰到好处。“万寿桥”面向旷野、曲桥清流、荔红柳绿、白鸭戏水,一片田野风光。据说,这是莆田南北洋现存的同年代最为完整的古石桥之一,1992年列入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万寿桥”风姿犹存,与“南海岸”观音阁融为一体、遥相呼应、辉映成趣。试想,皓月当空,人在桥上,倚栏眺望;荡漾水中,桥在楼上,月在桥下。月、楼、桥相映成趣,“集奎”不正是莆田人自己的“桃花源”吗?
  从北到南,桥-阁-民居-阁-桥——“丰”韵十足,乡愁不断。“集奎”的人走得再远,终究是要回来。来“集奎”的人离开了,心中定有它的影子。


 “集奎”=“直街”


  回来后,我对“集奎”的由来始终“耿耿于怀”。它一定不是我在“亲近”它之后的那种定义,虽然我对自己的定义蛮喜欢的。通过地图查看和资料找寻,我对“集奎”的命名来源有了大概地了解。



  现在的集奎村位于白塘镇东北部,东连后宫村,西接周墩、江尾村,南邻上梧村,北隔海与涵西村和楼下、延宁街相望。村辖集奎、岱埕、后亭、西湖等4个自然村,属北洋平原地带。
  在宋代,集奎村隶属崇业乡孝义里。明、清两代,隶属二区孝义里。建国前,先隶属第二区集镇乡联保、集码乡,后隶属涵江镇,为集奎保。
  新中国成立后,“集奎”隶属第二、六区,为集奎乡人民政府。1984 年6月,涵江建区后,隶属涵江乡;1993年1月至1997年,隶属白塘镇,为集奎村民委员会。
  南宋以前,“集奎”一带蒲草茫茫、沟海水交集,属无人居住之地,有条狭窄而短小的古官道贯穿全境,是莆田南北洋与沿海各乡镇往来涵江的必经之道。先民们在此兴建“龙头里社”,后乡村渐渐围聚而成,有“未有村,先有宫”之说。村沿古官道两边排开,形成直形古街,取名“直街”,因方言谐音,演变为“集奎”。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