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鉴先生编剧的莆仙戏《春草闯堂》 陈仁鉴先生是着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顾问;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用毕生心血创作戏剧精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的统一,他的代表作品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戏剧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苦难历史的革命情怀陈仁鉴,小名叫吓鉴。1913年,陈仁鉴出生在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的一个封建大家族里。他的童年耳濡目染着家族内部因承祚而引起“骨肉相戕”父辈们的荒淫无度生活、宗法礼教对妇女们的残酷摧毁,给他母子留下了深深苦难,因而也就在他幼小的心里播种下同情弱小,憎恨封建统治者的爱与恨。 吓鉴一进入人生启蒙期,便被五四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变得更加强烈和浓郁,因而驱策了他冲决了封建的牢笼,走上了追求科学和民主的进步之路。上了中学后,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反黑暗政治的学运风潮。1931年春,他经画家黄羲推荐,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学。“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他产生了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毅然“弃学从文”,想走高尔基的革命文学之路。他回莆田报社工作后,在原莆田东山职业学校进步同学李炳麟的介绍下,与中共莆田县委地下党人蒋声发生了联系,在蒋声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革命理论,并在莆田城郊学校做组织和宣传群众的革命工作,从此他化名“追”,掩护地下革命工作者,从事农民运动工作。 1943年,吓鉴考入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师大前身)艺术科。在那里学习山水国画的同时,开始进入以探求戏剧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历程。在师专学习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与兴化师生共同组织该校兴化剧社,当时他编写《孟容从军》《哭祖庙》等爱国题材剧本,并自编、自导、自演,宣传抗日救亡。 1946年,吓鉴毕业后回梓,先后在慕陶、现代中学(榜头中学前身)任美术和语文教师,一边编写《劫后》《压迫》《飞红巾》等现代话剧剧本,让师生排演,无情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1948年,在革命志士林椿年(林柏)的引导下,参加了地下革命斗争,并于1948年秋冬之际加入了共产党组织,任仙游东区区工委书记兼游击队政委,为家乡的解放,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五十年代起,他创作和改编了《新春大吉》《团圆之后》《嵩口司》《春草闯堂》等六十八个戏目。 爱戏如命的艺术人生 莆仙,自北宋至解放前通称兴化。地方剧种兴化戏历史悠久、剧目丰富、曲牌众多、表演独特,也给吓鉴提供了学戏的课堂。母亲虽不识字,记忆力却极好。她看了许多兴化流行剧目,常常讲“戏”给他呼,培养他自小热爱家乡戏的情感。中学时期的他成了“戏迷”,不论白场夜戏,不论路途近远,只要听说县城内外哪里有演戏,他就逃学去偷看戏。前后六七年他看了不知多少戏,熟知了莆仙两县许多名演员,懂得了兴化戏的常用曲牌和各行当的科介特点。所以他虽非戏剧院校的科班出身,但培养了很强的戏曲感受、鉴赏能力。这是他后来能够成为戏曲名家的基础。 解放后,吓鉴在党中央戏剧改革方针的指导下,大力推动仙游县的戏剧运动,创作改编着了现代戏曲《深仇快报》、历史剧《窃符救赵》,在县里崭露头角,被选为县文联主席。1954年,福建省首届戏曲会演,经他改编的传统剧《仙姑闷·琴挑》获得了创作二等奖;不久又代表莆仙戏出席华东地区戏曲调演,获得创作二等奖。这是莆仙戏克服“闽剧化”倾向、保持本剧种特色、走出福建的第一回成功。正是在这次艰难的实践中,吓鉴产生了地方剧种美深思想:“四革两正统”。“四革”是指:剧本内容、表、导演手法、服装化妆、舞台美术四个方面,一定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新时期新观众不断发展的审美情趣的需要;“两正统”是指:传统的科介动作、传统的音乐曲牌,切忌被其他剧种所同化,保持本剧种特色,否则莆仙戏这枝古色古香的花朵就可能枯萎、调谢,而从全国剧种的百花园中消失。1954年后,他开始剧本推陈出新的转向。这一转变的契机是在省首届戏曲会演上,他观摩学习了闽剧《炼印》梨园戏《陈三五娘》和芗剧《三家福》三个优秀的改编剧目,发现了他原先思想有片面性:光注意保持正统科介和曲牌是不够的,还应该着力于剧本内容的革新。 1955年,吓鉴调到仙游县编剧小组,集中精力搞剧本创作,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餐,呕心沥血,刻苦写作。他编的戏,演到哪里,红到哪里,上座率极高。许多剧团争着要他的剧本,他都有求必应。1956年,他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在福建省现代剧会演中获大奖,夺双魁。也在这个时候他在剧本创作中坚持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方面用新的审美观重新审视传统剧目里所写的古人古事,大量整理、改编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本。例如《三求婚》《金谷园》《虎牢关》《三鞭回两锏》《过江赴会》《岸贾打》《仙姑闷》《陈三五娘》《洛阳桥》《假元宝》《一文钱》《假天宫》《燕尔新婚》《长洲驿》《尼姑下山》《生死路》《取金刀》《鸡爪山》《王怀女归宋》《鹰牙关》《真假娘娘》《折扇拈珠》和《存储春秋》等几十个剧目,使群众不断有新剧目可看,剧团有较好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他又从普及本中精心挑选几个有加工前途的剧目,经过重新构思,写出思想性和艺术性水平较高的剧本。例如《新春大吉》《团圆之后》《嵩口司》《春草闯堂》等剧目。这样的追求表明了他基本结束戏剧的创作的旁探,转向了传统戏曲的专攻,并在成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条极为宝贵的创作经验,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一个称职的编剧者,应当学会两手:一手是,要能够编写那些情节通俗、观众容易看懂、能卖座养剧团,而思想情趣又健康不俗的‘大众化’;另一手是,要能够编写几个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水平高,经过了千锤百炼在各级会演中能够叫响的‘提高本’。只有学会了这样两手的编剧者,才能够成为上、下(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两头都欢迎的好作者。 中国戏曲的传世杰作 在这以后的创作追求中,吓鉴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从旁探、杂闯,转向翻旧创新的主攻,形成自己独特的一条创作路子。这条路子可以这样来概括: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艺术的辨证法为武器,从旧剧目中找到那些能够击了出心灵火光而可借来畅抒自己强烈的反封建思想感情的坯子,打破旧本的思想逻辑和结构框架,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戏剧观,重新构思创作出具有“新、深、真”特色的优秀的剧作来。《陈仁鉴戏曲选》里所收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嵩口司》《新春大吉》便是他在这条路子上结下的硕果。 这些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还跟吓鉴另一条创作经验密切相关,它就是:凡属优秀剧目,都是作家不断实践、反复修改、长期呕心沥血的结果。《团圆之后》《春草闯堂》从写成上演,到最后改定,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不断演出,听取意见和琢磨修改的长过程。 1957年,吓鉴整理改编的《团圆之后》和《新春大吉》被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莆仙戏这个小剧种也因此引起了全国剧坛的注目。1959年,《团团之后》作为国庆十周年晋京献礼演出时,誉满京华。并应邀进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演。周恩来总理在怀仁堂观看演出后指示要拍成电影片广为传播。在京演出期间,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们盛赞它“列入世界悲剧之林毫无愧色”。途经上海公演时,出现了满城争说《团圆之后》的盛况,《文汇报》全文刊登了该剧。鲤声剧团载誉归来时,先后到济南、南京、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九江等地演出,受到隆重接待,到处佳评如潮。这次席卷半个中国的演出,使莆仙戏“雷响天下知”。1960年,该剧赴长春拍摄成舞台艺术片。之后,香港影视界改编成《同命鸳鸯》(夏梦主演)上映,影响海外;几十年来,被改变成电视剧、各种舞台剧,盛演不衰、百看不厌。《团圆之后》这部悲剧之所以会被各级专家观众看好,它最发人深思的应是其深沉的思实性与其曲折奇崛的艺术性高度结合后所产生的强烈震撼力与共鸣。可以说是一部“化腐朽为新奇”的推陈出新之杰作。 此后,吓鉴又相继写出了《春草闯堂》(与人合作,由他主笔)、《嵩口》等名剧。1979年,《春草闯堂》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荣获文化部颁布的剧本创作和演出一等奖。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文汇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春草闯堂》的演出予以高度评价。《春草闯堂》被香港凤凰影业公司鲍方先生改编为《假婿乘龙》故事影片,在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广为上映。曾被全国和海外上百个剧种的600多个演出团体移植上演,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罕见的。其中有川剧、潮剧、粤剧、京剧等七八个剧种的演出团体先后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等国演出,反响巨大。吓鉴的大悲剧《团圆之后》和大喜剧《春草闯堂》两部剧作,先后两次晋京进中南海献演,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全部到场观看,誉满京华,震动神州剧坛。《春草闯堂》还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卷。他的作品被列为艺术院校教材。 戏曲创新的千古丰碑 吓鉴是全国戏曲界一致公认的“化腐朽为神奇”的高手,广受戏剧史家、戏剧理论家们的尊敬和推荐。《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这两部剧作收入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和《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这是吓鉴几十年创作经验的结晶,也是他毕生锲而不舍的目标,坚持了戏曲的群众性根基和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照出了一味追求获奖而忽视为广大农民写戏及只写平庸剧本而不耐磨励精品这样两种片面性弊病,富于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对于克服当前危机、振兴戏曲大有裨益。 吓鉴在长达60多个春秋的创作生涯中,精力写作戏曲文学。在极不寻常的岁月里,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他为了国家和人民,曾做过地下革命工作,但他被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每月只给二十几元伙食费,住在仙游县城北郊的一个叫“杏林坛”的小庙里。就在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光线昏暗的条件下,他写出了《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新春大吉》以及《嵩口司》等精品剧本,甚至于忘却了家里无米下锅,头上常戴着“两顶帽子”,表现出常人不易理解的“戏狂病”和爱艺如命的炽热情感。几十年中,他那种用草纸和膝盖头在墓场上边牧羊边写戏的献身精神,他那种淡泊名利,那种一心为大众写戏、写戏为大众的崇高品质,是一笔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他用心血创作和改编了68部深受观众欢迎的戏曲剧本,并以《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嵩口司》《新春大吉》等精品,为福建嬴得轰动全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戏剧及改编为影视的效应。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80年代,他的剧作选《春草集》改名为《陈仁鉴戏曲选》再版了,他评为国家一级编剧,当选福建省政协委员。他为人民写了一辈子的戏,而他所走的坎坷历程也好像悲喜交加的戏剧中的一幕幕。陈仁鉴对戏剧事业的孜孜以求和拳拳之心伴随他充实地走过每一段无怨无悔的人生旅程,直至生命的最后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