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和文友刘建成打交道颇为经常,他的年龄比我稍大,我习惯称他“老刘”。让我尤为感动的是,大凡我的文章见报,他都会夹带一两份报纸,踩着一部老旧的自行车,送到我家来。在一次文友聚会上,意外获悉他的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让我感触颇深。近日专访老刘,耳闻目睹,收益匪浅。 老刘家在鲤城108小区。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套房,每个房间都有书架,上面摆满古今中外书籍。临街的一间是老刘的卧室,书架上放满诸多地市区县的志书和年鉴。显然,这就是他退休后所从事的工作。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仙游年鉴》,翻开一看,原来他还是负责总纂的。居中的小客厅也不宽敞,门边置放一架旧式脚踏风琴,中间摆设一套老旧沙发,墙上挂着一幅着名书法家陈光池书赠的扇形书法作品,内容“古邑文明志书载,华章格子匠心凝”是对老刘退休后老当益壮从事志书工作的盛赞,字里行间洋溢着钦敬之情。还有两幅是仙游画派知名画家黄叶赠送的国画。靠后窗的卧室,有只与书架相邻的老旧的电脑桌,是老刘的“笔耕园地”,桌子上下也叠满了书报。墙中间挂着老刘自己书写的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的诗,陆游的豪迈清雄与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无疑熏陶了老刘。 一见到刘老师,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大概是年龄相仿的缘故,我和老刘无论聊起什么话题,皆能投机,他给我讲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他告诉我,退休之前,在仙游县教育局任德育专职干部,兼任仙游县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和中小学创建文明学校办公室主任等多个职务,足迹遍布全县的山山水水,多次受到省教育厅、市教育局、仙游县委县政府的表彰。从他书柜里珍藏的一大摞荣誉证书,可以看出他任职期间勇挑重担,任劳任怨,乐于奉献,业绩斐然;也足够证明他是一个让人崇敬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不忘初心、兢兢业业的好党员、好干部。退休之后,他积极参与县政府地方志和年鉴编纂工作,也取得卓着成效,屡获好评,他的先进事迹曾被《福建日报》和《湄洲日报》报道表扬。同时,他坚持笔耕不辍,先后在《福建日报》《福建文学》《杂文选刊》《海外文摘》《作文与考试》和本地多家刊物上发表散文300多篇,许多文章在全国性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已出版《人生如歌》《岁月有情》《笔情墨趣》等散文集3部,并加入了福建省作家协会。 记得曾经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老刘也不例外。他自幼失去父母,寄人篱下,受尽欺凌,常遭蔑视。童年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的自立自强和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品格。而那些不幸的往事,却成了他日后写作的丰富材料。有道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过严寒折磨的人,分外珍惜阳光的温暖;历尽艰难苦困的人,特别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从逆境中走出的老刘,自初中二年级开始,就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并能持之以恒,60年如一日,勤奋笔耕,乐此不疲。不论在病中,或在旅途,只要有片刻余暇,他都会执笔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文学作品,他更是如蜜蜂采蜜似的紧紧盯住。在他卧室的床边,有一只简陋的书柜,里面收藏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日记本约有40多本。这些日记本不仅是老刘一生的“录音盘”,也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印记。随着20世纪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老刘又将他的日记从以往的“爬格子”转型为“敲键盘”,至今保存在电脑里可圈可点的日记已达200多万字(过往手写的日记不计在内)。今年元旦前夕,他因病在厦门医院治疗,手术期间虽然动弹不得,但他仍坚持通过口述,让看护的子女记录,一出院就马上整理补上电脑。翻开老刘的日记,我发现里面有不少意蕴丰富的警策之句,至今读来依然意味隽永,益人心智。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背后,潜存着他一生孜孜以求、勤勉努力、教书育人、刻苦创作的奋发精神。 老刘始终不忘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鲁迅先生的精彩比喻,使老刘明白一个道理:要让自己的文字跟得上时代步伐,和新时期的主旋律合拍,必须博览群书。在老刘的书桌下,堆积了许多报纸、杂志、书籍等,全是平时搜集的文学类刊物,如《人民文学》《十月》《收获》《中国作家》和《福建日报》的“武夷山下”专版,《湄洲日报》的“三湾潮”专版,《莆田晚报》的“木兰溪”专版等等。他将这些书报保存下来,一有时间就去翻阅,以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刘,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当年他教过的学生,有的如今已是“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的老板。有一次,他们念及昔日师恩,约齐去拜访刘老师,在他们眼里,像老刘这样资历高深、着述宏富、成就非凡的名师应该很富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他们看到老刘用多年省食俭用的积余买来的二手套房,里面朴素的装饰和落后的摆设,以及墙壁也是他自己动手粉刷的,无不感慨他一生“勤勤恳恳办事,清清白白做人”的精神。 音乐是老刘的擅长和爱好,也是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即便在艰难时期,也未尝疏离。他边说边欣然拿来二胡奏起《二泉映月》,悠扬而美妙的旋律,使我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顿觉心旷神怡,遐思飞扬。都说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还是世上最美丽的语言,它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没错,此说法从老刘 身上,我们也皆能感受到。对于老刘的多才多艺,其实我早有所闻。他自幼接触民族乐器,对于吹拉弹唱,写歌编曲,无不熟谙。上个世纪70年代,还曾被县文化部门看上,邀请他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文艺宣传活动。老刘也是莆田市曲艺家协会会员,他创作了许多歌颂祖国、歌颂家乡、歌颂校园的歌曲。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老刘的文章里也总是充满乐感,并经常引用歌词作为点睛之笔。由此可见,美妙的音乐一直伴随着老刘那酸甜苦辣的人生。 而今的老刘,除了上班外,读书和写作依然是他的主打任务。他虽已年逾古稀,且刚动过手术,但手脚依然麻利,思维依旧敏捷,在本地一些刊物上不时可见他的文章。他总有干不完的事儿,使不完的劲儿,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文章。听说又有乡镇打算请他参加编纂志书。 清代诗人祁隽藻有首诗曰:“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巅。”老刘的风骨,老刘的品格,恰如诗中所喻的梅花一样坚贞高雅,一样在寒冬中怒放,在霜雪中挺立。 告别老刘时正值黄昏,夕阳红遍整个鲤城,也映照着兰溪之畔那棵百年不老的大榕树。波光粼粼的木兰溪水,在晚霞中泛着金光。我衷心祝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刘,一如既往,继续发光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