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莆仙戏名旦黄美云
【发布日期:2021-03-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李福生】

  

        记得是2015年3月的一天,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在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舞台上举行,12位莆仙戏知名老艺人收下18位学徒,这是莆田市首次启动莆仙戏“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恰巧遇见莆仙戏省级传承人、莆仙戏名旦黄美云老师走上舞台,接受她“师带徒”学生的拜师大礼。黄美云告诉笔者,“因为莆仙戏是很古老的剧种,而且是很难学的,不是一说就会,就是在艺校学习也要学几年。领导把学生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尽心尽力去教会他们。”

  初入梨园
  1945年6月,黄美云出生在涵江区江口镇坂溪村的一户普通农家,生父姓戴,因祖辈重男轻女,把她送给石东村一户姓黄人家,养父侨居印尼。1960年,小美云就读于锦江中学。一天,她陪同同学去报考莆仙戏学员班,没想到自己却一眼被考试老师看上,叫她试唱了一首《东方红》之后,却被莆田县前进剧团录取为“团带班”学员。母亲得知女儿要去学戏,极力反对:“你父亲在南洋打拼,寄钱回来是为了培养你读书,如果让他知道了你去学戏,将如何是好?”莆田旧时有句俗语:“父母没志气,送仔去做戏”。她母亲为此大年三十卧床哭泣不已,全家甚至因此没有过年。试着到剧团跟老师学习基本功的小美云也曾经因为练功又苦又累,想过打退堂鼓回学校去学习。但带她学戏的师父吴钱铿坚决不让她走,并不断劝导,耐心细致做她的思想工作,承诺一定会下苦功将她培养成为一名好演员。
  也正是在启蒙师父吴钱铿的严格训练指导之下,小美云逐渐坚定了学习莆仙戏的信心和勇气,她下定决心要把师父的演艺功学好练好。她依然记得,每天早晨起床后随吴钱铿学戏练武,这对一个10多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苦不堪言。师父三记戒尺一敲响,就进入紧张的练功,压腿、下腰、毯子功、把子功、走台步、跪圆场,项项都得练。在练莆仙戏科介“细蹀”时,师傅让她在膝盖内侧夹了张报纸练习走蹀步,用足尖着力,一跷一落搓着前行,同时还要配合手、肩与身段表演,并使膝盖的报纸不落地……通过三个月严苛的训练,小美云逐渐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养成她细腻、平稳、优美的莆仙戏旦角表演风格。
  1966年她破例调进莆田跃进剧团,担任二闺门旦、青衣。导演吴镇勋是她的第二位师父,这个时期她整天紧跟吴老师学艺,练文练武,打下扎实的文武功基础。学艺不久,她首次登台,在《真假娘娘》中扮演真娘娘和假娘娘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一炮打响,崭露头角,许多观众看了小美云的演出之后喝采声不断,好评如潮。她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演唱俱佳
  小美云童年就有爱看爱唱莆仙戏的天赋,念初中时就娴熟简谱,进剧团后,得到名乐师龚凤藻的悉心调教,其唱腔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把唱腔作为她艺术追求的重点工程。平时总是反复练唱,唱到自己满意为止。她时常与作曲者商讨,让他们更改或调整曲谱的某些章节和乐句,唱时不赘牙、拗口。有一些段落,作曲者根据她的要求改动后用莆仙方言唱起来,既好唱,又更有韵味。如何使自己的唱腔更能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更是她追求的目标。在讲究传统韵味的同时,揉进现代歌曲的某些唱法,如拖腔浪音的运用,能拓宽音域,增强艺术感染力。她特别讲究唱出人物的感情。《秦香莲》中的【淘金令】“墙高万丈分东西,哪有夫郎不认妻……”她唱得低沉、悲切、哀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状元与乞丐》柳氏教子唱【泣颜回】“……为恐你从小走邪道,所以然家法不留情。不指望他日衣锦还,只图儿把志气伸……”声调由低缓渐至高昂,节奏转速,直至声泪俱下,痛彻肺腑,达到“腔由情转,情由身生”词情变,腔变板变,全曲既含蓄又奔放,深情感人,艺术效果极佳,博得行家与观众高度赞赏。黄美云唱腔独特,吐字清晰,行腔自如,运韵机巧。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掌握十分得体。对深沉、激发、悲怆、喜悦种种感情,都能表演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她常说一句话:“刻苦学艺回报前辈,认真唱戏奉献观众。”
  之后,美云铁心苦练,旦角表演的各种行当基本功皆练得纯熟精到。名师严教终于教出了高徒,她表演唱腔俱佳,善于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传统韵味较足,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很快在同辈旦角表演中出类拔萃。1963年,她在现代戏《白毛女》中扮演喜儿,大获成功。之后,她又在现代戏《东方神鹰》中扮演女民兵连长林巧萍,参加当年福建省现代戏会演,以其扮相、表演和唱腔,引起全省文艺界的注目,深得专家和观众高度称赞。这时,她对旦角表演艺术的追求达到痴迷的程度。一段时间剧团被解散,她每天坚持在家练功、练唱,且一丝不苟。
  旦艺名扬
  1973年,黄美云调进莆仙戏二团,担任文武旦、青衣旦,能塑造出一系列身份、个性、经历、情感各不相同人物的艺术形象。每饰演一个新的角色,都先深入开掘理解自己所饰演角色,而后又深入开掘理解与所饰演角色相关的其他角色。1977年后,她在《逼上梁山》《打金技》《秦香莲》《杨柳恨》《三凤求凰》等戏中,担纲主演,在表演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善于把人物内在情感和形体动作身段的表情结合起来,刻画人物细腻,朴实感人,表演贴切自然,性格迥异,感情色彩丰富,赋予每一个人物的喜怒爱恶等七情变化都恰到好处,入戏入景,生动感人,深受莆仙二地观众赞赏,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一跃成为莆仙观众最喜爱的演员之一。1979年,黄美云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1980年,她又获得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唱腔会演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同年扮演现代剧《丽人泪》中的女主角张敏,获得省戏剧会演的演员奖。1981年,她被提为莆仙戏二团业务副团长。
  1982年,在晋京剧目《状元与乞丐》中扮演柳氏,她运用眼神、颤手、双抛袖等强烈动作,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柳氏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痛苦之情,这种旨在表演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戏,在黄美云抛袖、递眼之间活龙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叫人叹为观止。受到京都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赏。全国剧协副主席郭汉城着文赞道:“黄美云的表演尤其出色。她饰的柳氏,纤弱时透出倔强,凄婉中时露铮骨,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准确。追赶胡氏一场,她的摇肩、蹀步,舞姿优雅,体态轻盈,把陌路趱行的规定情境和急于认亲的心理状态,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黄美云善于吸收,勇于实践,勤于创新。在《状》剧中饰女主角柳氏,以嗓音洪亮、眼神多变、面部表情丰富而闻名。
  1982年在谈起她的成名作《状元与乞丐》时,美云老师感慨地说:在《状》剧赴京演出前的排练,经过二十多位老艺人的精心指导和几个月时间的细致打磨,才有那《状》剧的成功与辉煌,荣耀首先是属于那些老艺术家的。当问起她对柳氏角色的表演感受时,她笑着说:“为了加深对剧情人物的理解,我虚心向编剧及老师傅请教,并努力自我揣摩角色的内心情感,特别注重眼神在情感表达上的应用。同时,我还借鉴了越剧以及电影演员对角色眼神的情感表现方式,做到自然流露,恰如其分。”谈到塑造柳氏角色细节时,美云师傅不由动容起来:“在‘教子’一场戏中,当我举起戒尺训子,心中的酸苦瞬间一涌而上,但要丰富柳氏人物内心,必须在兄嫂面前强忍泪水,以显示柳氏的骨气;当场上仅剩母子俩人时,我手中的戒尺自然脱落,母子抱头痛哭,这才方显出严厉而又善良的母性光辉的一面。”1982年她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
  1988年她为《国际南戏学术研讨会》上演莆仙戏排场《大且喜》,她扮演吕蒙正妻刘玉娥,精神逼肖,风度雅逸,而悲歌婉转,韵带苍凉,表演极富魅力。其演唱受到与会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观众公认她与黄宝珍、王国金、许秀莺并称莆仙戏四大名旦。之后她又在《胭脂铺》《芦林会》《秋风辞》等戏中扮演女主角,录制的音像资料由相关研究机构收藏。1985年,她扮演现代剧《葫芦湾》中二嫂,1990年,她扮演古装戏《风雨潼关》中吴母,又两次获得福建省戏剧会演的演员奖。
  传艺名徒
  1998年,退休之后的黄美云仍活跃于戏曲舞台上,她受邀在民间职业剧团任艺术指导,向一批旦行演员传授了传统表演技艺。并受聘为福建省艺术学校莆仙戏曲班表演专业老师,继续发挥余热,把自己的表演艺术传授给后辈。较为优秀的有吴莎莎、林昕、林玲露、刘娇娥、陈海兰等多届优秀毕业生,还提携了一批新人。笔者采访陈海兰演员时,她说:“当年黄美云看我的功底好,就把她演的《状元与乞丐》戏传授给我演。由此可见她对同行者的扶持和厚爱。可说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些后起之秀长年活跃于莆仙戏舞台,成为专业及民间剧团的顶梁柱。2007年黄美云参加“抢救和保护莆仙戏传统艺术工程”,其主演的《大且喜》《胭脂铺》《芦林会》等剧目表演录像被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收藏。
  莆仙戏旦角名家黄美云在莆仙戏演艺生涯中,曾经成功塑造了《状元与乞丐》中的柳氏、《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升平公主、《三凤求凰》中的蔡秀英、《杨柳恨》中柳容春、《边关审子》中苏贞云、《胭脂铺》中的谢玉英等诸多经典女性角色。她说,她的一生演艺上靠的是“三多”:一是名师传教多;二是观看前辈好演艺多;三是自己演出实践多,有时一天演出三场至四场戏。在演艺实践中不断探索传承吸收创新发展,给我们留下许多经典演艺和唱片。

  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对莆仙戏艺术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无数有志于传承弘扬莆仙戏的新人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要学习黄美云秉承投身艺术、精益求精的无悔初心,每位坚持不懈探索的艺术家,反映在舞台创作上,必然是充盈着饱满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钻研精神。黄美云善于在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和心理情绪上作细腻的观察和体贴,并融汇于戏曲之中,使不同行当、不同角色、不同个性的表演都能各尽其态,各得其味,各得其韵,各得其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代代艺术“擎火者”的不懈努力下,莆仙戏一定能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