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至12日晚,由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复排的莆仙戏《目连》在鲤声剧团连续上演,这是时隔三十年后,这部古老的莆仙戏剧目重上鲤声舞台。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老中青三代演员粉墨登场,为广大戏迷朋友倾情演绎了这部保留了许多古代戏俗风貌的连台本戏。 目连戏是中国戏曲中最为古老的传统剧目之一,号称中国戏曲的“戏祖”,莆仙目连戏则是全国一百多种目连戏中篇幅、科介最接近古代戏曲的目连戏之一,保留了宋元戏曲多种别具一格的表演形态,如一人两扮的“公背婆”,苦生的“三节弯、拖鞋拉”,靓妆的“三下挂、刘贾拜”,丑角的“七步蹓、摸田螺”,以及童角的“鹤舞”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与艺术价值。目连戏以宗教故事“目连救母”为题材,讲述了佛陀弟子目连不远万里,西天求佛,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其核心主题是劝子行孝,劝人向善,在莆仙地区已经传唱了800多年,影响深远,由此剧衍生出的“刘贾劝刘四真”“刘贾识字苦”等目连戏谚,至今还在莆仙民间流行。 据介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莆田、仙游两地曾经复排过目连戏,但仅用于内部学术研究,并不对外公演。1991年春,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莆田和泉州举行,期间莆田县复排了目连戏的上部《傅天斗》(选场),仙游县复排了下部《目连尊者》(选场),在戏剧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的演出版本是现存最重要的莆仙目连戏舞台表演参考资料,是今天莆仙目连戏传承的母版。 近年国家加大对戏曲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扶持,2015年,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了重排此剧的机遇, 2017年3月完成排演和录像,当年6月正式上演。 去年,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决定复排目连戏,让仙游的观众有机会重新了解目连戏、欣赏目连戏。此次复排是仙游时隔三十年后的再度重排,对莆仙戏传统科介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目连戏是一部保留大量古代戏俗风貌的大棚戏,除了“目连救母”这条主线外,还纳入了大量世俗故事与民俗仪式,容量庞大,要演上三天三夜,最长可演七天。这次复排的莆仙戏《目连》演出时间为八个多小时,分为上、中、下连台本,也相当于三、四出大戏,加上唱腔古老,演员众多,又包含了大量濒临失传的表演科介,演出难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台戏。在因为疫情暂停演出的一年多时间里,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主创人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利用有限的机会反复排演,终于完成这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为了这次《目连》的顺利上演,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几乎调动了所有演员参与演出。即便如此,由于《目连》中大大小小角色近百,有许多演员还是需要一人分饰多角,才能顺利完成这场大戏。在观众们看到的精彩演出的背后,是每一位演员、乐师以及剧组所有人员的辛苦付出。着名演员林清霞饰演的刘四真是剧中人物塑造的重头戏,她从一位念佛世家,持斋的青衣,演变成违誓开荤,持香“后花园咒誓”的泼旦,到“阿鼻地狱”受刑担枷的苦旦,这跨越式的情感转变,对扮演者的表演功底是一次大考验。而青年演员邱陈越饰演的目连,形象庄严,面容慈悲,表演细腻,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老、深沉的目连戏是莆仙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次复排上演是鲤声剧团奉献给广大戏迷以及戏曲学研究学者的一场文艺盛宴。图为莆仙戏《目连》演出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