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古稀老人,退休后我自觉保持年轻时养成的读书写作的习惯,使晚年生活不仅丰富充实,还能享受写作的快乐。我觉得自己的晚年之所以还能学习不止笔耕不辍、实现老有所乐,跟我毕生保持读读写写的习惯密切相关。 读书与写作让生命变得更有质感和充沛。这恰如哲人所云:“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枯萎”;“写作乃灵魂的释放,写作既使人感受生命的厚重,还能丰盈人生的书卷气。”对此我深信不疑。 读书是我的自觉行为。因为读书的确是一件高尚到灵魂里的事,当读书习惯养成后,我若一天不看书就会怅然若失,心里总觉得缺了点啥。而读书离不开书,故我宿舍内摆满书籍的橱子有好多个,且退休后还一直在买书读呢! 写作是我爱读书的自然延伸。但回想我的处女作却是一次戏剧性的回忆。本人是“老三届”高中生和“文革”知青,我1970年参军后次年就入了党,但起初我从未向新闻单位投过稿更未做过文学梦。直到1981年由于所在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在年终评比时“剃了光头”,机关号召基层领导要带头向党报写稿,尽快实现“零的突破”。当时身为指导员的我,想起自己数日前刚为连队的墙报写过3首小诗,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几首小诗一股脑寄给了距离部队驻地最近的报社——厦门日报社。一周后也就是1982年元旦刚过的那几天,厦门日报社给我邮来几份报纸,打开一看,该报“海燕”副刊赫然刊登了我创作的3首短诗,编辑还给加了总标题《迎春联唱》。当时我一连看了三遍,高兴得直想蹦起来,接着就向上级机关报告了“我连向党报写稿实现零的突破”的消息。 处女作出乎意料的成功令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欣喜和激动,也促使我从此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直到今天我还能体会到它的分量!当时我想,既然有了零的突破,为何不继续写下去、发表更多的作品呢?打这时起我开始重新设计人生,决心珍惜光阴发奋写作。记不清此后我有多少个节假日“蜗居”在寝室,又放弃了多少赋闲玩乐的时光。偏偏命运之神却跟我开了个天大玩笑:就在首次闻到铅字墨香的1982年,我好不容易在繁忙之余挤时间写了45篇作品,非但无一被采用,还换来28封退稿信。此时不管你的内心如何敬畏文字,也不论你投稿的初衷何等虔诚,但稿件就是一直登不上去!不仅如此,在长约5年的岁月中,陪伴我的依旧是无数次发稿泥牛入海的苦涩……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即使歪打正着也只是偶发事件,一次的侥幸并不代表你真的能成功。然而挫折催人冷静促我深思,更是人生的磨砺。我反思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是文字功底不厚实并缺乏敏感性,其次是严重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写稿时草率急就、匆忙发稿还充满幻想,恰像寓言《守株待兔》中那个农夫一样,不愿付出艰辛努力,却总盼着眼前会不断上演曾令自己大喜过望的那一幕。所幸当时的挫折反而激发了我的斗志,我心中滋长的坚定抱负是:一定要不忘初心,永葆崇高追求;一定要放飞文学理想,始终弘扬正能量!我决心让现在的手写字最终能有部分演变成为铅印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努力,由处女作促成的文学缘逐步结出了甜蜜果实。在30多年乐此不疲的读读写写中,我的作品先后被20多家报刊采用近3000篇、文字成果累计超200万字,还有部分作品获奖并结集出版了6本书。暗中高兴的是,退休后我因常接触《福建老年报》,前几年我多次积极参加征文活动,竟侥幸把该报的优秀奖和一、二、三等奖共四种奖项拿了个遍…… 回顾数十年与文字形影不离的读写生涯,我深感读书益智而写作怡情。尤其读读写写早已成为我追求快乐人生的一个源头,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升华。比如年轻时它涵养书卷气、助我事业有成;暮年后又促我老骥伏枥壮心犹在,令我无论何时总能紧跟时代、追寻诗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