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记忆中的文献小学
【发布日期:2021-04-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劲松】
  记忆中最早的文献小学,坐落于市区金桥巷西段,与蜚声海内外的文峰宫一墙之隔。校园占地不大,环境却十分优美,瞧那红砖拱门旁的米兰花,还有教师办公楼前的柚树、橡树、白玉兰,走进校门如同进入花园一般,每到花开季节,校园里就会四处溢满花香。
  母校操场不大,每天早上课间操后,郑育才老校长都要上台例行讲话。记得六十年代冬季流行乙脑,有一次校长强调预防工作重要性,说到飞沫传播时,故意干咳了两声,校长意在示范,滑稽的动作直逗得台下同学们掩嘴偷笑,此景至今不忘。自从校长演讲后,全校师生全部戴上口罩,当年口罩并非一次性,多层纱布缝制的口罩因可以多次洗涤而经久使用。

  靠近操场北边是一排单层教室,室内朝北窗口紧邻金桥巷,由于地势偏高,临窗可以看见民居屋顶成片红瓦,竖立金桥巷内的木牌坊,正好与教室隔巷相视。小时候不晓得牌坊为何物?长大后才知道这是明弘治年间,皇帝为曾任南雄同知的陈钟、广西提学副使陈伯献父子建立的光裕坊,迄今为全市唯一仅存的木坊,亦是文献民邦的一个佐证。后来我想,能与如此珍贵文物倚窗相伴而读,实是文献学子之幸运。那时文献学生读书很勤奋,每当走过教室一侧的金桥巷,就会听到一片朗朗读书声。

(文献小学内的凤山塔)

        与风山寺相邻的操场南侧,孤独坐落着一座八角型石塔基,塔基高约两三米,内径四五米,基座朝北开着个石门,外壁分别嵌有四大天王、韦驮、瓜楞柱、须弥座等浮雕。塔基西侧两三米处,是当年文峰宫百货商场,现已拆为步行街。童年记忆中,攀爬浮雕是男孩的最爱,每到下课铃响,男生们就会跑去塔基,抓住浮雕突出部往上爬,然后翻墙跳入内塔,笔者在文献念了五年书,也不知攀爬过多少次浮雕。1966年底,塔基开始拆除,作为五年级学生的我目睹了拆除全过程,地表上的塔基拆完后,接着往地底下挖,挖出很多基石,基石下还埋有很多古钱币,都被挖基的工人捡去,十多天后挖出一人多深的大坑,千年塔基终遭毁灭厄运。

  当年办学规模不算小,我所在的年级就有两个班,主要招收户籍为文献街的居民孩子,如县巷、坊巷、顶务巷、鼓楼前、十字街、大路街以及所在地金桥巷,可以说,招生范围几乎涵盖半个古城。也有招收小部分近郊学生,我所在班级就有好几个来自南门和东门兜的同学。到了四年级那年,又插班进几个下磨村的子女,来自下磨的同学每天要老远赶来上学,中午寄午在校,吃的是自带午饭,学习条件比城里学生艰苦得多。城区同学放学采取按地段排路队,比如家在顶务巷的同学列成一队,完全由孩子自己排队回家,那时候街上没有汽车,没有拐卖孩子的人贩,家长非常放心让孩子自个回家,不像现在一到放学时间,接孩子的家长几乎把校门口挤爆。

  

        入读一年级的时候,恰巧赶上“灭四害”运动,四害指的是苍蝇、蚊虫、老鼠和麻雀,不仅社会上大灭四害,连在校读书的学生都要参加,学校给学生下达任务是,在规定时间里上交苍蝇多少盒,老鼠尾巴多少条。那时候为赶时间完成任务,一放学回家,便和邻居同学四处拍打苍蝇。垃圾堆往往是苍蝇成群的地方,为了拍到更多苍蝇,越是脏乱的地方越是要去,拍死的苍蝇用筷子夹起放入火柴盒。抓捕老鼠主要用老鼠夹,睡觉前安装好诱饵,第二天就可以收获战利品。然后拿着砍下的老鼠尾巴和装着苍蝇的盒子,向学校交差,超额完成任务还会得到老师表扬。

  当年文献小学老师不多,只有十几位,且以女教师居多。印象最深是教语文课的黄文莺老师,读二年级那年,担任班主任的黄老师总是勉励大家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祖国接班人。黄老师要求学生严格,教课亦非常认真,听她讲课犹如一种美的享受,现在想来感觉受益匪浅。记得老师喜欢将得分高的答卷张贴,以此鼓励学生。有一回语文期中考,我第一个做完答题交卷,黄老师当场评了个99分,还把我的答卷贴在教室门口。这一年的六一节,我被老师评为三好学生,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念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来了个实习教师,叫什么名字想不起来,只知道这个女实习生年轻漂亮,讲起课来轻声细语,实习时间不长,两三个月后就离开。还有三年级班主任罗喜珠老师,四年级班主任郑玉英老师,家住金桥巷的黄淑贞老师等等,母校教师们为了孩子成长付出毕生心血,她们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恩师。
  到了五年级,学校开始读毛主席的书,如《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不仅熟读,还得背诵。按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家串户为当地居民朗读。记得我所在小组有五六个同学,在组长带领下走进古民居,给一位老大娘朗读和讲解《为人民服务》。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娘听着同学高声朗读,高兴得合不拢嘴,直夸我们读得好。如今半世纪已过,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五年级下学期,我转学到黄石小学读书,告别同学,离开母校。不久后,同在金桥巷的莆九中停办,文献小学迁往九中原址继续办学,空出来的校舍,由莆田地区印刷厂进驻,教室改作生产车间,到九十年代,原校舍被印刷厂拆建为职工家属楼,与文峰宫相邻的母校旧址,至此从人们视线中永远消失。
  2016年的一个夏日,我在金桥巷意外遇见年已八旬的黄文莺老师,而且还是她先认出我,老人家说,凡是她教过的学生,时间再怎么长,她都会认得出来,老师一句朴素无华语言,令我感慨万千。母校,我的童年记忆,恩师,我的毕生念想。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