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作家,何时方便来岱岐头村采风,现在疫情已经缓解了,你来吧!”这是一条来自宁德霞浦县溪南镇岱岐头村一个叫林章文村支部书记发来的微信内容。 我与霞浦颇有缘,1997年8月,我在《福建日报》政教处学习时,有一天,被报社安排和福建省公安厅的曾处长和高科长一起到宁德暗访,在宁德和霞浦各住一天,那时,飞鸾岭弯弯曲曲,上午从福州坐省公安厅的车前往宁德,中午时还没到达。彼时,霞浦还很落后,记得接待的霞浦当地领导很抱歉地说:“霞浦超过一百人的工厂还没有一家”,这是最初在霞浦的印象。 2010年6月,在宁德任职的莆田籍干部说宁德有好几个“莆田村”,就邀请我去宁德采访其中的福安市下白石镇来尾村和蕉城区三都镇葛藤湾村上的“莆田村”,那时,从莆田到宁德已经有高速路了,我们一行从莆田六点开车出发,九点多就到宁德了,宁德也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到处都在高速建设中。这次采风回来后,文章《三都澳上的“莆田村”》刊发在2010年8月3日的《莆田晚报》上,不曾想,时间一晃11年过去了。 霞浦山:十里湾环一浦烟 2021年4月15日,笔者从莆田坐动车到霞浦,用时不到两个小时,旧地重游,颇生感慨。如今的霞浦有国际滩涂摄影胜地之美誉,前来动车站接我的岱岐头村支部书记林章文说霞浦是“百姓富政府穷”,你看,霞浦城内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那是沿海富裕后的渔民进城买的房子,如今,渔民们有福了。 岱岐头村是霞浦县溪南的一个行政村,从霞浦县城到岱岐头村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快到溪南镇附近时,有个地标性的标志,就是有一个三面扇形各两瓣介绍溪南人文风物的雕像,一面介绍溪南是中国的的大黄鱼之乡和南方刺参之都,一面介绍白露坑畲族小说歌和半月里畲族婚俗,还有一面介绍溪南宋代名诗人谢邦彦描写霞浦的名作: 十里湾环一浦烟, 山奇水秀两鲜妍。 渔人若问翁年代, 为报避秦不计年。 谢邦彦,字廷美,宋福州长溪县长兴村宅里湖,今霞浦溪南长兴村人。建炎二年(1428年)戊申科进士,任江西廉访司提刑等官。这首诗是描写霞浦山的代表作,大意是:在茫茫曲水围绕、云雾弥漫的水滨,那山是多么的特别而不寻常,这水是如此美丽而不俗气。不管是看山还是看水,到处都是一派光彩美艳的景象。渔民如果问起这座霞浦山在这里多久了,可能是先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避世隐居吧,已经没法计算出多少岁月了。作者把家乡的山水描写地如此美丽动人,因此被后人铭记。 “莆田话”、“族谱”、“妈祖信仰”,岱歧头村无不渗透着莆田的元素 穿行海边公路,隧道,山路时,一路是茶山,荔枝、柚子等南方果树飞逝而过……当身材壮实黝黑的林章文引导我到依山傍海的溪南镇岱岐头村部时告诉笔者,岱岐头村现有人口1300多人,其中从祖籍地莆田移民过来的后裔有900多人,他说他们先辈最早是莆田秀屿区东庄镇后江村的五个兄弟开船到这里繁衍至今的,后来村里有家乡的林姓、苏姓、卓姓等陆陆续续来这里开枝散叶。如今,村民以海上养殖大黄鱼、海带等经济产业为主。闽东过去是穷有名的地方,经过各级历届政府多年不遗余力的支持,渔民现在的生活与过去大不相同了,所以有百姓富,政府穷的说法。 林章文是1975年出生的,他从2000年开始在村里任村支书,中间断了一届,迄今近二十年了,年届中年的他是老书记了。乡音是最能拉近距离的媒介,这时,闻讯的岱岐头村民们纷纷涌进并不宽敞村部,有林姓、苏姓、刘姓、卓姓村民纷纷拿出平时视若珍宝珍藏多年的族谱。今年72岁的林义良老人是林章文的父亲,林义贤是他的弟弟,兄弟俩联袂来到村部,林义良过去是交通局下属海运站的一名职工。他说,过去岱岐头村前往霞浦县城没有铁路,公路,出入一趟很不方便。而生活必需品如运煤炭、水泥、肥料等出入都要靠船,生活非常不方便。老人家说完拿出一本用蓝色布料做的封面,上面还补一个红色字样,这足以看到林家对这本族谱的重视和珍惜。那是一本1982年重修的族谱,在这本族谱里记载着自己家族始祖隐辅公,第四世林仕美、林仕嘉、林仕龙、林仕珍等五个兄弟开着渔船来岱岐头村谋生,他们发现这里有水井,还有可以停靠渔船的船澳,就在这里暂时定居。先辈们在这里讨小海艰难谋生。族谱还记载:林仕美生于康熙辛末年间,卒于乾隆丙申年,去世后墓地移回兴化府莆田县礼泉里礼塘境肇边,记载翔实。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从此就寄居在霞浦溪南岱岐头村谋生,林姓在岱岐头村至今是第12代了。林义良说自己通过族谱也回到秀屿区东庄村后江村去寻根问祖。 在村部,今年48岁的苏金成拿出苏氏族谱,指出他自己也是第十二代了。 而卓孝孟拿出的卓氏族谱则显示他们先辈是从秀屿区东庄石前移民过来的。 一本族谱就是自己生命来源的记载。 林章文介绍说:根据祖辈口口相传的历史,先辈们刚来岱岐头村,靠讨小海艰难谋生,而时不时与溪南青山村民和霞塘村民发生矛盾,岱岐头村莆田人在这里才三百年历史,这里的山是青山人的,他们搬到这里有800年了,而海是霞塘人的,他们在这里有600年历史了,可谓原住民,俗话说先入为主,这是丛林法则。莆田移民刚来这里时,在这里属于客居,莆田先民们要盖房,还有滩涂讨小海等,这就和青山和霞塘村民有矛盾了。而矛盾从清朝到民国,一直剪不断,理还乱。村里老人说,清朝末年时,岱头村外三都澳海岛上有一股从莆田来这里啸聚的海上土匪,听闻岱岐头村是莆田移民过来的,就不轻易骚扰打劫。民国时,有个莆田籍姓蔡的在霞浦当县长,其时,国民党在岱岐头村抓壮丁闹得鸡飞狗跳,抓壮丁的人被岱岐头村的莆田后人暴打一顿,官司打到蔡县长那里,蔡县长念及同乡之谊,渔民们生存不易,也就不再深究,草草了事。至今岱岐头村的莆田后人还对此感念不已。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岱岐头莆田移民和青山村民,霞塘村民的“世纪之仇”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解决,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在岱岐头村,处处可以看到与家乡莆田传统习俗的痕迹,林章文介绍说,村民们基本上用莆田方言沟通,过年时也有初五做大岁,春节期间做红团等习俗,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和延续,文化是如此的强大。 岱岐头村的天后宫 在村里有个岱岐头村160号的门牌,这是一座建在民房间的天后宫,天后宫的对联是: 位镇岱岐安四海; 香通湄岛祝千秋。 横批:海国安澜 还有一个侧门的一幅门口对联是: 千年祖庙对湄洲; 万人济师功台岛。 这些对联无不彰显岱岐头村的村民们对来自家乡妈祖的信仰和膜拜,还有那种对家乡莆田身份的深深认同感。 岱岐头村民和莆田的通婚 林章文还介绍,岱岐头村900个莆田人中,还是出了一些人才,有个叫林珍珍的在福州大学读博士后,现在福州大学教书,还有一个叫林明旭的在福州海关工作,是副处长,林明孝是霞浦县的供销社主任……他说,莆田人郑新聪在宁德当市长时,2011年和2012年先后到岱岐头村调研三次,所以,村民还至今感念来自家乡的父母官对岱岐头村的关心。 而岱岐头村里许多上辈人故土难离,他们与家乡秀屿区东庄后江村老人协会联谊,沟通感情。秀屿区东庄村现在比较富裕,由于语言互通,岱岐头村里有48个年轻人回到东庄后江村当上门女婿等,还有的到忠门打工。 在岱岐头村里,笔者还遇到一个四十出头叫苏则武的年轻人,他的太太叫吴鲜香,是仙游度尾人。苏则武在海岛搞养殖,养大黄鱼等,林章文还特地安排笔者去苏则武在海岛上渔排上感受一番。苏则武家对面不远还有一个叫苏秋霞的,她是灵川东海人,笔者开玩笑说,什么时候嫁到这里来,她半噌笑说:我没嫁,意思是老公到她家的。其实,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是两头婚,两头顾,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岱岐头村民与莆田祖籍的男女通婚,也是一种对家乡文化的认同现象。 青山村柘下村:300人的莆田村 短短的一个上午过去,走马观花岱岐头村后,坐车离开岱岐头村三公里多经过一个叫青山村柘下自然村,林章文书记说,这里也是“莆田村”,我就对林章文说,既然来了,那就进去看看这些“莆田老乡”。 在两棵高大的榕树下,三个老阿婆在树下乘凉,听到我的莆田话,就说:“莆田人,自己人。”我们彼此都会心笑起来了。 在青山村柘下村4号的一户叫刘进瑞老人家,老人今年82岁了,他的大哥刘进前,今年86岁了,他拿出自己刘姓族谱,族谱明确记载刘姓清朝乾隆年间从兴化府莆田县埭头区黄岐村迁居过来,如今,这里大约有300人口。柘下村的莆田村民大多以务农为主。 离开海天一色、山水交融的溪南岱岐头村和青山柘下村的“莆田老乡”时,笔者心里默默祝福,这些三百年前移民这里“家乡人”,背井离乡,殊为不易,但故土难忘,一如笔者这一路走来,见到的移民海南的“莆田人”、移民东南亚马来西亚“莆田人”,他们勤劳、刻苦、抱团……祝愿“莆田村”的老乡们的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