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研”有乐趣 “行”有成果
【发布日期:2021-05-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郭清锋】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用他的名字揭示了教育的旨趣所在——行知,即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研学旅行既要把学校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又要把实践得来的东西转化为鲜活的知识。
  这句话在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身上得到了良好的印证。近日,孩子们在天庆苑三清殿内游古建,做手作,画脸谱,赏戏曲,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研学旅行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研学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随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何黎仙、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吴清华一行来到市第二实验小学,参观孩子们的研学成果。
  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龚朱红说,为了大力弘扬莆仙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好莆仙戏这一古老剧种,激发学生热爱乡土艺术,培养乡土情感,在研学结束后,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以“莆仙戏韵”为大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各班围绕大主题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聚焦问题产生本班的子项目。学生根据本班的子项目自主选择研究点,参与活动探究,分工合作完成要展现的研究成果。在成果展现场,孩子们制作的一个个逼真俏皮的莆仙戏脸谱、道具等,让人惊叹不已。
  “莆仙戏韵”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莆仙非遗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鼓励孩子们学习非遗文化,争做非遗文化的“小小传承者”。
  这种启发式教学将教育运用到实践,再将实践成果运用回课堂,这是研学圆满的良性循环。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