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焦点
常太镇岭下村:红色记忆 绿盈乡村
【发布日期:2021-05-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吴林玉】

        创意十足的墙面设计,绿意盎然的村居村貌,古朴诗意的小桥流水……走进常太镇岭下村,绿盈乡村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作为革命老区村,岭下村不仅拥有碧水青山、秀丽风光,还流淌红色记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岭下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绿色旅游,红绿共舞,舞出幸福民生。

  绿盈乡村美如画
  岭下村坐落在东圳水库南岸,作为一个库区移民、革命老区基点村,拥有丰富的山林等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该村依托莆田版的“千岛湖”东圳水库,生态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完美地融合起来,着力打造海西“库区旅游特色乡村”。每到双休日,自然风光优美的岭下村总会迎来一批批游客,体验乡村生态游的乐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村庄的名片。沿着通往该村景区的登山道一路走来,宽阔通畅的水泥路面,整齐精致的乡村洋楼,曲径通幽的花园景观,加上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炊烟袅袅升起,小桥流水人家,诠释着今天岭下的新面貌。
  随着设施的日臻完善,岭下村变得美丽整洁,生活便捷幸福。村口的道路往左拐,是岭下村近千米的登山道,登上步道,沿途防洪堤、拦水坝、景观带、木栈道一应俱全,红花绿叶、小桥流水,美不胜收。每天清晨或傍晚,85岁的村民张碧就会来到乡村公园或步道散步,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和乡亲们聊聊天,晚年生活过得自在幸福。提起家乡的变化,张大爷高兴地说:“现在的岭下和以前真是天差地别,路通了,以前进趟城来回一天,现在不到一个小时,环境变好了,到处都明亮通畅,有山有水,有路有景,每天一有空闲大伙就来公园散散步,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好处。”
  近年来,岭下村全力打造绿色乡村游,前后共筹措2600多万元,用于打造登山道、停车场等乡村旅游基础,并很好地保护了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全力实施以“立谷听涛,乡野岭下”为主题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以及“浪漫田园、爱在岭下”婚庆婚恋摄影采风基地建设,全力做好透空玻璃栈道、游客服务中心、乡村休闲公园提升、生态停车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形成“点-线-面”梯度推进的建设布局,达到“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的效果,并把该村发展形成包括自然山水风光、山地休闲、健身旅游、“农家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美丽乡村。如今,登山健身、观瀑布、购买土特产品……一条丰富的线路,已叫响了该村乡村游的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观光游玩。
  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陈美金说:“建设美丽乡村要统筹推进,有产业、有收入,才有长久的幸福,才能实现‘乡村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每逢节假日,前来旅游观光的车辆排满了村口,作为岭下村的带头人,心里觉得很自豪。”

  陈美金告诉记者,去年,岭下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前不久又荣膺国家级3A景区。接下来,该村将继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招商引资,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加收入;依托东圳水库营造水陆花海大尺度景观、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谷功能互动,发展形成包括自然山水风光、丛林探险、山地休闲、体育旅游、“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以及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让更多的人徜徉在岭下美丽的风光中。
  红色岭下故事多
  “有山有水大平原,土壤水利条件好,作物收成产量高,东西连贯数华里……”古岭藏幽,顺着东圳水库的记忆轨道,岭下村东圳移民精神展示馆里这首被挂在墙上的乡愁诗再入眼帘。诗中藏着东圳库区移民年久不忘的祖籍情,也记录下建库前的昔日风光。如今,作为党建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基地,不少党员干部会主动走进东圳移民精神展示馆寻访“东圳精神”,一帧帧历尽沧桑的黑白照片,虽已模糊不堪,但依旧厚重感人;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虽已久远,却依然让人热泪盈眶,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轮回,“东圳移民精神”已成为激励后人的一座丰碑。


  据记载,1958年6月,因常年遭受水灾,原莆田县委、县政府动工建设东圳水库。常太人民为水库建设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展示了广大移民“崇厚德、讲大局、甘奉献、勇自强”的移民家风传承,做出第一次奉献。当时建设水库共淹没土地1.17万亩,移民2666户、13382人,拆迁房屋14847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莆田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其中有1017名库区移民在岭下村扎根,占全村人口50.9%。2010年,常太人民为保障全市百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在各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短短二十三天之内,放弃当时赖以生存的畜禽养殖产业,完成拆除自家养殖场的任务,做出第二次奉献。2014年以来,莆田市委、市政府开展东圳水库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库区一级保护区的660户群众再次舍小家顾大家,搬迁安置城区,做出第三次奉献。常太人民的三次奉献形成的东圳移民精神,历史将永远铭记。
  东圳移民精神展示馆原系常太移民旧房,占地近1000平方米。2016年始投建,展示馆由“三次奉献”“移民精神”“移民之路”等五部分组成。不少党员干部参观后都被移民们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所震撼。
  周末,岭下村70岁的老党员张玉琴总喜欢来到展示馆走走看看,虽然那里的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他都耳熟能详,但每一次看还是激动不已,他感慨地说:什么叫移民,移民就是把自盖的房拆了,一片瓦、一棵杉、一柱梁,一样一样地搬,靠的全是一支扁担、一副肩膀,肩挑手提地走山路。过去的年代,盖个房子不容易,一家子勒紧裤带省吃俭用修起来的房子,有刚住不久,还没喘口气就得亲自把房拆了的;有刚盖好,还没住上就得拆了的。移民们舍不得拆,舍不得走,可又不得不拆、不得不走,因为国家要搞建设,总不能拖后腿吧。
  东圳移民张亮妹回忆起当年移民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生活非常艰难,吃不饱穿不暖还得离开老家移民外村,大家虽然不舍但也无条件服从大局,我们肩挑手扛拖家带口翻了一座座山,从早上走到晚上,刚开始,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有的人晚上就住在牛栏里、草房子里,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儿。稍稍安顿下后,移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盖房子。移民们盖的是集体厝。白天种田,晚上挑土,女人们凌晨两三点就要到1公里左右远的地方挑水,非常苦。”


  东圳移民精神展示馆通过翔实的资料、大量的实物和生动的故事,为后人再现了奉献传家的壮举。这是一部东圳移民的见证史,更是一座弥足珍贵的精神宝库,值得后人永远景仰和礼赞,它也成为岭下村最厚重的红色文化记忆。
  红色岭下,绿色岭下,如今这里已成为福建省级库区移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革命老区已实现美丽蜕变。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