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百戏的预备
【发布日期:2021-05-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黄披星】
  探究戏曲产生的具体时间就跟探究人类的起源一样,都有点模模糊糊。莆仙戏自然也是一样。作为目前国内已知的南戏最有代表性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莆仙戏的源头完全可以追溯到唐朝。据记载,唐代的福建歌舞百戏颇为盛行——这其中还包括了福州、泉州、莆田、漳州都存在唐代歌舞表演的痕迹。
  可靠的记录在案也有。据《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师(名僧宗一)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宗一是唐懿宗咸通(860-870)时雪峰义存禅师的高足,住福州玄沙寺。依据这个记载,基本可以证实戏的滥觞,是在860年前了。但是,应该明确的是:百戏并不就是今日的戏曲,只是具备戏的雏形而已。百戏亦称散乐。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散乐者,历代有之,非伍之声,徘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可见百戏是对秦汉至隋唐历代音乐、歌舞、杂技、角抵戏、参军戏、歌舞和傀儡戏的总称。
  还有,唐末五代莆仙人能创作歌谣,歌曰:“贾彪三虎兮往代,荀爽八龙兮典载,名不朽兮人不逢,人不逢兮名空在。荥阳八虎今成群,见之避之走纷纷。”(见《艺文志》《九国志》《蜀实录》及郡志)其中“八虎”指仙游士族郑元弼家八兄弟。清源军(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以歌舞招待莆田诗人詹敦仁,事后詹氏作《余迁泉山城,留侯招游郡圃作此》,其中有“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泉州(此时莆仙属此)已有化妆的音乐歌舞表演。五代末,仙游人“陈洪进据泉、漳二州,有沙门行云者,谓人曰:陈氏当有王侯之象,去此五年,戎马千万众,前歌后舞入此城。……王师入城,作笳鼓为乐,悉如其言。”
  当然,这还只是歌舞的印迹。应该看到,唐朝是属于诗歌纵情挥发的年代,戏曲的成型还在各种艺术种类的互相拆解、融合、校正的氛围之中。诗歌是主流,其他的艺术像支流都在缓慢地发育成潺潺溪水,等待着一同汇入成河、成江、成海。
  隐约可见,当时的百戏其实是娱乐文化的综合称谓。它就相当于现在的天桥艺术和传统庙会,是孕育戏曲的母体。显然,戏曲艺术还处在萌芽状态,或者说形态不一。这应该更接近真实的情况。所以,纵观全国戏剧发展的情况,莆田的戏,也概莫能外。它也会顺从全国戏剧发展的规律,走一条由歌舞、百戏、参军戏、杂剧等等——之后逐渐演变成为完整的戏的路子。这才是更符合艺术规律的成戏之路。
  戏曲的成型摆脱不了时代性,它更多依托时代的综合能力和人文需求。唐代的时代气质更像是一个青春飞扬的传奇年代,而不是戏曲文本嘤嘤我我的倾诉方式和对底层生活衍生出深度感念的沉郁性格。
  从艺术的各个分支更具体地来看,唐代的诗歌走得是一条个性张扬的路子,它整体气质上与后来的元曲内省的样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唐代的小说虽然具备了传奇的要素,却还不足以支撑戏曲诉求的文本容量;在音乐上,尽管有了宫廷《霓裳羽衣曲》的惊艳,但在音乐的民间性上还相距甚远;而游戏的部分虽然也纷呈,但更多是以贵族化的身体娱乐为主;“吴带当风”的绘画思维显然已经走到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在戏曲所需要的化繁为简上,美术似乎更接近一些,却还是缺少下沉至民间的准备。各种艺术在汇聚成戏曲的预备上,还需要融合的时日。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佛教的持续强盛,似乎为戏曲的产生搭起了一个更接近于祭祀的舞台。这也是能够和《景德传灯录》记载的内容直接产生对应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佛教文化传入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体现——祀的部分会慢慢转化成为一种故事化、歌舞化的表述,是戏曲重要的源头所在。
  而百戏,既是生活的调剂,也是文艺生成的预备。戏曲,在唐朝黄钟大吕般的时代气息中,开始初现端倪。
  【资料来源:《莆田戏剧史》(陈长城)、《莆仙戏史论》(郑尚宪、王评章主编)、《剧种丛书·莆仙戏》(叶明生、杨榕 撰)、《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等书籍资料,特说明。本人非戏剧理论家,行文为随笔体。疏漏难免,敬请见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